2025-07-28 05:02:17 | 寻车网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著名的“马太效应”大家应当略有耳闻,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赢家通吃”。
而当今的汽车行业,也在上演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戏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2023年,自 特斯拉 点燃“价格战”以来,有人跟着入局,从国产老大哥 比亚迪 到 丰田 日产 等日系车;也有人举起手来明确表示自己不跟战,比如 蔚来 ,以及推出保价政策的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势力。
以价换量是效果立现的促销方式,一众车企都不要命似的跟着“卷”起来,怎么一些新势力反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不跟风的立场,不一起“玩”呢?是不想“卷”,还是“卷”不动?根据今年新势力面临的局面来看,很显然,是“卷”不动了。
我们不讲钱,讲“元”
造车,是特别烧钱的,这毋庸置疑。汽车产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新能源造车某种程度上更是一场资本游戏。钱,对于新能源造车而言极为重要。这场大型的烧钱游戏,不是谁都能玩得起。
200亿曾经是新势力造车们公认的资金门槛,是造车的必要条件。而蔚来李斌曾说:“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何 小鹏 也在小鹏汽车完成A+轮融资之后大呼,“以前看别人造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觉得200亿都不够花。” 小米汽车 创始人雷军在对汽车的十年规划里,资金达到了680亿元;而电动车大拿特斯拉,在2010年-2020年的十年间,在研发、共产、生产线等方面的累计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
纵观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轮番上演烧钱游戏,把钱砸进造车这个无底洞里的不在少数,回报却遥遥无期,听得见回响的寥寥无几,仅有“蔚小理”等几家,可现如今就连这几家的持续输血能力也大大下降,砸不动了。
截止目前,理想、蔚来、小鹏等陆续公布了2022年度财报,蔚来和小鹏在2022年的亏损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蔚来全年净亏损144.37亿元,而2021年蔚来净亏损为40.17亿元,同比增长259.4%,也就是说蔚来每卖出一台车预计亏损超10万元;2022年,小鹏汽车净亏损91.4亿元,其中四季度净亏损23.6亿元,股价也是“飞流直下”。
新能源造车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有人遥遥领先持续发力,比如特斯拉、比亚迪;有人半途而废退出赛道,比如曾和“蔚小理”同为一线的 威马汽车 现已陷入“生死局”。而赛道,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拼的是资金、技术、人才,缺一不可。
但就从2022年“蔚小理”三家车企的财务表现来看,“赚钱”还是多多益善的好。从目前的现金储备来看,“蔚小理”分别有455亿元、584.5亿元、382.5亿元,短期来看现金流没有大问题,但是想跑马拉松,还是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造车也一样,没钱,就别谈其他,不现实。
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卷不动、玩不起”的是造车新势力们,他们手头上没有足够的资金,背后也没有可以乘凉的大树,说难听点就是“靠别人不行,靠自己也不行”。但 宝马 、丰田、 大众 、特斯拉等外资品牌和 奇瑞 、比亚迪等国产品牌不同,他们是传统车企,有着雄厚的家底,资金、技术、人才、文化底蕴样样不缺。
刚刚崛起的新势力拼得过吗?拼不过。卷得动吗?卷不动。举个例子,奇瑞汽车推出的“瑶光2025战略”,计划5年内投入1000亿元;长城汽车在 哈弗 品牌新能源战略发布会上表示到2025年累计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 吉利汽车 在“智能吉利2025战略”中表示,未来5年内将投入1500亿元用于研发......
这些传统巨头投入资金的规模都是以千亿级别为单位的,当新生儿碰上大象转身的传统车企,谁的头更铁?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在“踩低捧高”,只是在说一个事实,一个谁钱包更鼓的事实。
前面说了,新能源造车更需要大量的金钱。自动驾驶、芯片、电池、电机、电控哪个不需要钱?就拿芯片来说,2022年,何小鹏在社交平台表示,一台智能汽车芯片的绝对数量要在5000颗以上,涉及种类高达几百种,而车机芯片仅仅是几百种中的一种,比如 高通 骁龙8155芯片,只是这5000颗中的一颗。
过去三年,全球汽车行业都在“缺芯”,车企们备受“芯片短缺”困扰,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手里有钱的车企比如宝马 奔驰 等销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想而知兜里没钱的新势力们的情况有多糟,当时芯片供应商还哄抬价格。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车企都苦不堪言的情况下,比亚迪却独善其身,而且还在“缺芯”的背景下逆市起飞,这是市场独一份的。为什么?因为比亚迪有自己的芯片。
比亚迪为了电动化技术,磨了十年的剑。在2005年成立了比亚迪IGBT研发团队之后,如今比亚迪已经是国内最大的车规级IGBT厂商和MCU芯片厂商。在其他车企都在为芯片发愁之时,比亚迪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外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两年,比亚迪的销量节节攀登,至2023年2月,比亚迪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9.37万辆,同比增长119.4%;而小鹏汽车2月交付量才6010辆; 零跑汽车 2月仅交付3198辆,同比下降了6.9%。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道理不言而喻。
擎动点评
造汽车不像造手机,好了就可以上市。汽车关乎安全以及生命,汽车的每款产品必须经过无数试验、大量研究、反复论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变成商品让用户使用,而这些环节都需要时间和金钱。
如果企业没有资金,那他就没有足够的钱投入研发,研发能力上不去,产品就会落后,品牌就无法提升,那么就会没有销量,没有销量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钱搞研发,造成恶性循环。比亚迪和威马就是典型的两个极端案例,孰强孰弱市场已经向我们证明。
只是,马太效应并不具备普遍性,只是对短期趋势理论的一种假说,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笔者并不希望马太效应发生在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应该遵循“强者更强,弱者当奋发图强变强”这一观点。对于消费者而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皆大欢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擎动Aut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根据当前公开的汽车焊接线项目投资信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项目投资额差异较大,主要受产能、技术配置及建设模式影响。以下是近期典型项目的具体数据和分析:
郑州年产30万台套项目
总投资 :5亿元(50,000万元)
内容 :新建厂房及焊接生产线,涵盖车身零部件生产,达产后可实现年配套30万台套的产能。税后内部收益率达15.52%,属于高投入、高回报类型。
特点 :需自筹部分资金,体现大型焊接线在厂房、设备上的重资产投入。 寻车网
行业整体规模
2019年中国汽车焊装线市场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其中焊接机器人等核心设备占比超30%(约300亿元),自动化设备成本是主要支出项。
武汉小米N3焊接线扩建
技术等级
如特斯拉中国工厂采用的自动化焊装线,技术领先但投资更高;新能源车电池包等部件对焊接精度和环保要求提升,可能增加10%-20%的环保设备成本。
规模效应
大型项目(如郑州)单台套投资约1667元,而武汉扩建项目单台套投资约200元,差异主要来自土地、厂房分摊及设备复用率。
区域配套
武汉项目依托本地汽车产业群,供应链成本较低;郑州项目则需新建配套,间接推高总投资。
未来投资将向智能化、绿色化倾斜,焊接机器人和检测设备占比预计提升至40%以上。新能源汽车专用焊接线(如铝车身焊接)的投资额可能比传统线高30%-50%。
以上案例可作为投资参考,具体需结合技术方案和区域政策评估。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小米造车资质哪儿来的的相关内容。
小米造车资质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申请与获取过程,以及可能的合作与并购等方式 。以下是关于小米造车资质来源的详细解答:
自主申请与审批 :
合作与并购 :
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 :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
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 :
综上所述,小米造车资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自主申请与审批、合作与并购、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小米造车资质的基础和保障。
以上就是寻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寻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寻车网:www.xunche.com小米造车资质哪儿来的小米造车资质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申请与获取过程,以及可能的合作与并购等方式。以下是关于小米造车资质来源的详细解答:自主申请与审批:小米通过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最终获得了造车所需的资质。这一过程中,小米需要展示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和实力,以满足国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合作与并购
小米汽车生产资质小米汽车已经获得了中国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汽车生产资质。以下是关于小米汽车生产资质的详细解答:正式获得资质:小米汽车已经成功获得了中国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汽车生产资质,这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进军汽车生产领域。品牌定位:小米汽车定位于智能化和电动化的高端汽车品牌,这与小米一贯的科技出色、创新性强的品牌形象相符合。小
小米造车资质哪儿来的小米造车资质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申请与获取过程,以及可能的合作与并购等方式。以下是关于小米造车资质来源的详细解答:自主申请与审批:小米通过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最终获得了造车所需的资质。这一过程中,小米需要展示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和实力,以满足国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合作与并购
小米造车资质小米汽车起初“借用”北汽的生产资质,后于2024年7月12日取得独立造车资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需获得“双资质”,一是国家发改委《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下的建厂资质,获批后2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销售车辆;二是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下的市场准入资质。2023年11月15日,工信部公告中小米牌汽车亮相,申报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
小米造车资质哪儿来的小米造车资质主要来源于其自身的申请与获取过程,以及可能的合作与并购等方式。以下是关于小米造车资质来源的详细解答:自主申请与审批:小米通过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最终获得了造车所需的资质。这一过程中,小米需要展示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和实力,以满足国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合作与并购
小米汽车生产资质小米汽车获得生产资质,迈向汽车产业近日,小米汽车获得了中国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汽车生产资质,正式进军汽车生产领域。这一消息让人们对小米汽车的未来充满期待。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将科技与汽车产业融合,引领新一代汽车的发展。小米汽车进军汽车产业是顺其自然的事。小米一向以科技出色、创新性强著称,其智能家居和智能手机等产品在全球均享有盛誉。而汽车行业也正处在智能
小米汽车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尾标不再是“北京小米”国内造车新势力在起步阶段,多与传统车企合作以获取造车资质。蔚来与江淮合作,小鹏选择海马代工,理想则购入力帆股权取得资质。然而,小米汽车例外,在上市前未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因而由北汽代工。2023年11月,小米牌汽车正式亮相,显示其已获得生产许可,产品型号为BJ7000MBEVR2与BJ7000MBEVA1,生产方变更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汽车生产制造资质!?探索汽车生产的准入门槛:资质决定命运</对于任何想涉足汽车行业的金主来说,首要问题便是明确自己需要的生产资质类型。是瞄准乘用车的轿车、SUV还是MPV?抑或是卡车、客车,甚至是专用车或半挂车?这里的关键概念是区分整车和改装车:乘用车、卡车和客车中的特定类别属于整车资质,它们拥有动力底盘,而专用车和半挂车则需要改装车资质,它们是基于二类或三类底盘
2024-01-23 21:13:41
2024-01-20 00:47:44
2024-02-08 03:28:03
2024-12-06 23:42:10
2024-01-03 20:01:53
2024-01-29 08: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