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9:56:22 | 寻车网
小米与特斯拉在产业模式、资源投入和运营逻辑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
小米投资逻辑下的创业公司更倾向于实现多赢,但实际情况是独赢与多赢并存,取决于创业者的应对策略 。
1. 小米的生态链逻辑与投资策略
小米通过投资控股和贴牌的方式快速扩张产品线,构建自己的生态链。这种策略使得小米能够迅速推出各种符合其战略方向且与MIUI系统匹配的产品。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创业者的担忧,因为小米在某些领域可能会与创业者产生直接竞争。
2. 创业者的挑战与机遇
对于创业者来说,小米的进入无疑提升了产品标准,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些创业者可能因小米的强势地位而感到被挤压,甚至面临生存困境。然而,也有创业者通过接受其他投资或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成功地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3. 实现多赢的可能性
尽管小米在某些领域与创业者存在竞争,但并不意味着只能实现独赢。实际上,创业者可以通过创新、差异化竞争以及与小米等巨头的合作,实现共生共赢。例如,一些创业者选择与小米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拓展新市场,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4. 创业者的应对策略
面对小米等巨头的竞争压力,创业者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创业者需要保持创新力,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创业者也需要寻求合作机会,与小米等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此外,创业者还可以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等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综上所述,小米投资逻辑下的创业公司并非只能实现独赢或多赢中的一种情况,而是取决于创业者的应对策略和行业环境。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中,创业者需要灵活应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汽车人」小米造车,挑战重重的相关内容。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
文/《 汽车 人》孟华
当前距离雷军宣布造车的“春季发布会”,已经过去120多天了。官方层面上没有太多消息。坊间对小米第一款车的描述、生产基地、代工体系,甚至“小米 汽车 ”的名字,三不五时就来个猜想,统统没有得到证实。
但是,无论IT圈还是 汽车 圈,向来没有绝对的秘密。从公开信息上,已经能略窥小米造车的“路线图”。
目前,对于“进入 汽车 业”的战略决策,雷军一锤定音,不存在争论,对造车这件事在官宣之前就开始进行了“一定力度”的投入。
对于“路线图”本身,内部仍在讨论中,可能会有一些内部争执和试错,外界总是知道得更晚。不过,实际路线很可能比想象的狭窄和可预见。
大概率依赖“新代工”体系
官宣之后,几个细节得到澄清:
第一点,小米 汽车 业务由雷军负责,一把手工程,而非王川;
第二点,是独立子公司,相当于挖了防火沟,方便外部融资,也与当前小米ICT业务分开;
第三点,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相当克制。至少说明从一开始,小米一定是代工路线。车开始卖出两三年之后则不好说,如果建立了强大的正向现金流,也没准儿考虑自建产能。
不过,小米下场的逻辑之一,就是电动 汽车 产业链接近成熟。
此前的“蔚小理”,走的都是“魔改”代工厂模式。其中江淮还掏了23亿元,为蔚来新建代工厂。目前收回成本没有问题,但站在当时,这笔投资风险很大。如果采用海马或者力帆模式,风险就转移给委托方。
自建工厂的典型是威马。威马成立不到一年,就敲定了温州生产基地,但是建厂周期长达两年,威马产品节奏被后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等超过。
当然,节奏问题不能都赖自建产能导致的资金压占,但大规模固投肯定是原因之一。
现在,高举代工旗号的吉利、富士康、长城等,正在和首批客户合作。这批产品下线销量如何,决定了“新代工”能否顺利展开。就在这当口,小米进来了。这和当初介入手机和其他ICT业务的时机,如出一辙。
小米的行事作风,向来是以温和面目示人,实际下刀稳准狠。
团队架构还在组建中
这120多天,雷军团队其实没搞出什么大新闻。他们只干了几件事:参观访问、组建团队、研发先行、资本收购。
参观访问这种事,看似务虚,但若将其理解为提前拜会客户、供应商、潜在合作伙伴,务实的意味就大大强化。
这期间,雷军先后访问长安、上汽乘用车、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以及宁德时代、博世上海等供应商,还与武汉经开区官员在午餐会上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外界并不清楚,这些访问的重点,是观摩生产体系、拜访高管谈合作,还是看产品。眼下小米没有与这些接待方签下一个合作(哪怕只是框架)。这就意味着,在产能部署上,小米没做决策,还处于规划前期。所谓小米产能在合肥、武汉落地,现在还谈不上。
从团队搭建的速度也能看出来。在武汉、上海等地,小米释出多达数百个招聘岗位,但大多数都是技术岗,这很反常。
目前外界已知的小米 汽车 业务高管,包括人工智能部总经理叶航军、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三人新职务尚未公开。如果造车业务大规模展开,不会只披露这几员干将。
从招聘的力度和范围看,小米 汽车 团队有一部分人选,由内部转岗得到,比例也不得而知。但是新业务不能只依赖现有的“自己人”,应无疑义。
团队搭建通常由业务拉动,将任务分解为多个方向,先罗致业务线高层(副总裁、总监等),然后自上而下,填实组织架构。
小米刚刚入局,即便代工,小米也无法回避传统造车流程,肯定需要真正造车业务流程的高级人才,把架构搭起来。这批高管,不管什么来头,大概率由雷军本人面试,甚至亲自物色。年底之前,这批高管纷纷到位后,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小米 汽车 业务的真实走向。
研发和投资先行
如今 汽车 业务团队的状况,也表明小米尚未展开具体造车业务,而采取了研发先行的策略。
作为实用主义者,小米没必要再开发一次车型平台。2015年后,小米陆续申请了一些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专利,但“三电”整合的技术储备,小米没有。
而智能化系统研发,是小米已有业务,组织架构大致齐全。小米正以“智能化”为突破点,在 汽车 终端智能和网络智能上大做文章。即先抓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然后寻求合适的载体。
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研发的需求只是前奏。与其说小米抢占“智能化”高点,不如说从已有业务上着手,渐入式上手。
这样一来,小米造车的路数,和新势力以及传统造车企业都不同。
小米资本已经走在前面。6月份,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了“纵目 科技 ”的D3轮。后者也成为了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 汽车 领域的企业。纵目 科技 称,通过本轮融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
成立已经8年的纵目 科技 ,是一家自动驾驶系统(ADS)和辅助驾驶系统(ADAS)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一汽、长安、北汽、吉利和理想等。
同月,小米跟投了激光雷达创业企业“禾赛 科技 ”,后者正在研发固态激光雷达及其控制芯片。
7月,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 科技 )。该公司开发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括感知系统、自主泊车技术等。 寻车网
思路与挑战
按照小米如今的打法,第一辆车出来最快也得2023年底了,两年后的市场存在相当大的变数。
几乎所有传统 汽车 企业,都在新能源上发力赶场。特别是合资企业,正处于刚理顺供应链、产品发布的早期,产品力还未培育到位,与市场领先者有差距。即便不考虑传统 汽车 业务资源积累,也比小米快了两三年。
小米推进造车业务不紧不慢的样子,如果届时想立住脚,一定是非对称打法。特斯拉已经证明,尽管造车本身的能力不及传统车企,但把车做成移动终端,赋予其 科技 定义(自动驾驶、新能源、车机生态),就能吃 汽车 的饭,还能不断蚕食对方既得市场空间。
智能 汽车 不过是大一些、移动快一点的终端。作为活跃的移动终端和IoT设备生产商,小米自认没问题。传统造车四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自有代工方搞定。而且,代工厂已经纷纷推出车型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机械结构、电池方案一应俱全。
智能 汽车 最重要的能力是算力。车机的传感器达到两位数,收集到的数据比手机多2-3个数量级,为此需要部署一个比手机更强大的算力平台。
已经有厂家规划了1000Tops,而特斯拉Model 3的FSD单芯片不过72Tops。虽然ADAS普遍拉胯,1000Tops眼下难以发挥,但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到了高等级自动驾驶,再叠加5G,需要的算力将翻着跟头涨。云端算力的发展,不影响本地智能部署。这一点,手机也证明了。
期待小米短时间就整合好团队,推出成熟整车,是不切实际的。小米以智能技术入手,以“新代工”(类似ICT代工)为倚仗,没有太多融资紧迫感,做出产品没有大问题。
小米 汽车 的产品竞争力,一定是有别于现有对手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买账。市调表明,大家对小米 汽车 的价位期待并不高。如果满足这部分要求,小米的技术成本就基本被锁定了。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文/《 汽车 人》孟华)【版权声明】本文系《 汽车 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 汽车 人》所有。
以上就是小米汽车工厂生产逻辑 小米特斯拉对比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寻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寻车网:www.xunche.com14.99万买小米汽车;网络云定价,现实子虚乌有?文/磊磊“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备受期待的首款小米汽车产品——“小米Ms11”车型谍照已在近日正式曝光。“小米Ms11”车型定位一款四门轿跑车型,将在明年正式上市推出。预测中14.99万的价格,也成为了当前汽车行业的话题重心,但理论逻辑来说,14.99万的价格就是完全凭空捏造、无法落地的那种虚空。换句话说,小米汽车14.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设计产能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设计产能为15万辆/年。小米汽车在北京经开区的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和二期设计产能均为15万辆/年。二期项目专为小米YU7车型建设,于2024年动工,2025年6月竣工,7月启动生产。投产后,两厂合计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若实行双班生产,两厂的实际峰值产能有望突破60万辆,这有助于缓解当前SU7交付压力(部分版本交付周期超40周),并支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产能小米汽车北京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为15万辆,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达35万辆。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北京亦庄)年产能设计是15万辆/年,实际产能通过优化提升至约20万辆/年,且已满负荷运转。二期工厂也位于北京亦庄,2025年6月卫星图像显示主体结构封顶,生产车间、办公楼已完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2025年7月投产。其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
小米汽车的产能小米汽车目前有多座工厂布局,各工厂产能情况及规划如下:一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月产能约2.8-3万辆(双班倒生产),每76秒下线一台车,关键工序100%自动化。年产能设计是15万辆/年,实际产能通过优化提升至约20万辆/年,目前已满负荷运转。2025年5月SU7单月交付28,013台,连续多月稳居2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量榜首。二期工厂:同样位于北京
小米汽车的代工厂是谁小米汽车的代工厂是北汽集团。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SU7的生产资质,在工信部目录中明确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1.丰富的生产经验:北汽集团作为国内知名的汽车制造商,拥有多年的汽车生产经验。这种经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小米快速熟悉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小米汽车年产能小米汽车当前年产能约为70万辆,未来总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现有产能方面,由北京亦庄一期、二期工厂组成。北京一期工厂通过双班制将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原设计15万辆);二期工厂于2025年6月竣工后进入产能爬坡阶段,预计月产能达3万辆,两厂合计年产能约70万辆。未来产能规划上,为应对订单需求,小米正在建设三期工厂,新地块紧邻二期项目,虽然规划年产能未明确,但北京
小米汽车代工厂是哪家小米汽车代工厂是北汽集团。2022年8月11日,小米董事长雷军在年度演讲发布会上披露了小米汽车研发的最新动态,表示小米汽车正在全力研发自动驾驶系统,并计划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第一期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专属团队规模超过500人。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甚至超预期。此外,小米的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下线。而北汽集团作
小米汽车设计师是谁小米汽车设计师是雷军。雷军是小米科技的创始人及CEO,对于小米的产品线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智能手机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还积极拓展小米的业务范围,其中就包括汽车设计。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和设计师,雷军对小米汽车的设计理念有着直接的指导和影响。在小米汽车的设计过程中,雷军注重创新、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他强调汽车设计应该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趋势,同时也要考
2024-12-06 23:42:10
2024-02-08 11:01:35
2024-02-11 23:33:40
2024-01-21 06:08:05
2024-10-22 14:11:17
2024-02-05 02: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