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 04:01:37 | 寻车网
当汽车的发明者走上新能源车的转型之路时,我其实内心是有些质疑的。 奔驰 构建了如此庞大的内燃机帝国,一百多年来无数能人巧匠将自身推升至现在的高度,转眼间就要和一帮“晚辈”正面作斗争,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巨人的这次转身似乎表现不错。
作为EVA平台的第二款产品,也是国产EVA平台的首个产物,EQE显然不会与那部探讨人性的著名动画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搞一搞跨界联名似乎也无伤大雅。当然了,只要排除一号机就行,毕竟没有哪位车主希望自己的座驾只有5分钟续航还天天失控暴走。
EVA平台与此前油改电的MEA平台不同,拥有高拓展性、高智能化、全新电子架构等特性,辅助 奔驰 快速过渡到纯电架构,并为更多拓展性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即将在2025年推向市场的MMA平台就是其中一个。除了德国辛德尔芬根工厂外, 北京 顺义工厂也引进了EVA平台,今天试驾的这台EQE就是从那里诞生的。
在产品讲解环节,工作人员一直为EQE优秀的风阻系数而感到骄傲,毕竟目前纯电车型还是存在续航焦虑的问题。优秀的风阻系数有助于降低车辆能耗水平,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是圆润的车身造型,实车甚至比图片里更显得憨态可掬。弓形的车身设计让不少人吐槽连连,紧凑的车身加上4969mm的车长让EQE也有些不太上相,不像EQS那样舒展。但外观上的些微瑕疵换来的是0.22的风阻系数,仅仅比大哥EQS低了0.02。
对续航的追求也展现在EQE的车身细节上,例如蚌式发动机盖和封闭式中网带来了更少的车身接缝;平推式隐藏门把手采用感应式开启;20英寸低风阻轮圈兼顾了造型设计和实用效果,这可比一些品牌的塑料轮圈罩高明多了,成本的增加自然要消费者买单,因此这套漂亮的轮圈仅在顶配车型上才有提供。
开启无框车门,我在EQE车内没有见到巨大的“Hyperscreen”联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12.3英寸屏幕,而副驾前方采用“星辉面板”覆盖。在350车型上我们还无法选装EQS上的超大屏幕,但未来的500车型可以。
即便是“低配车型”,这套多媒体系统的易用性仍然出色, 奔驰 没有将实体按键粗暴地一并取消,例如空调、警示灯、音量调节等按键依旧保留,方便驾驶者和乘客盲操。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软件层面,系统采用“零层级”操作逻辑,高频应用可直接切换使用。通过下拉菜单或者中央扶手前的按键可进入车辆快捷设置。
当然,EQE功能设置非常丰富,一级菜单不可能全部放下,一些细化的车辆设置确实需要多步到达,但其中以低频设置居多。
结束了对中控系统的把玩,空调出风口吸引了我的关注。涡扇造型的设计在 奔驰 家族中一直有所传承,整体无论用料,做工还是细节完全对得起车辆本身的定位。
至于EQE的座椅,是我体验过后有些遗憾的部分。舒适的头枕自然没得说,但后排过于直立的靠背角度可能会让乘客在长时间乘坐时,肩背部的压力较大。此外EQE并不支持后排座椅角度调节也加重了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前排的乘坐感受反而更加出色。
一台车不光要静态体验,动态部分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215kW/556N·m的动力输出和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为EQE的驾驶感受保驾护航。我并不是说堆料就一定能带来优秀的体感,毕竟调校才是核心部分。
脚搭“电门”向下用力,从身体传递而来的依旧是略带厚重的反馈,如果你是一台 奔驰 燃油车主,这种感觉不会给你太大的陌生感。单电机带来的是0-100km/h 6.7s的加速时间,对比竞品来说这个数据并不出色。当然我在前文已经预告过了,之后还会有EQE 500车型,双电机四驱的设定会满足对性能要求更高的群体。
偏向硬朗的悬架设定让整车与偏向舒适的EQS区分开,地面的振动会如实向你反馈。但这并不意味着EQE是一台运动座驾,当你尝试把它往激进的方向推进,悬架的反馈不够干净利索,毕竟庞大的车身重量是无法避免的物理定律,悬架无法在兼顾韧性的同时还为车身带来优秀的侧向支撑。如果你尝试慢速通过减速带或舒缓的起伏路面,那种柔和的回馈质感仿佛在告诉你:EQE应该这么开,淡定些。
对电动车来说,对于能量的回收要比汽油车更加重视,这是增加续航里程的一个关键因素。EQE的动能回收共有四档可选,分别为无回收、标准、加强以及智能,其中标准能量回收和无能量回收模式下都没有很强的拖拽感,加强动能回收模式下会有明显的感觉,而智能模式会根据驾驶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回收,从而以最高效的方式行驶,让燃油车主不需要经历突如其来的适应过程。
EQE的WLTC续航里程分为752km和717km两个版本。由于时间所限,EQE的电耗水平是否如官方所提到的那般精准我们暂时无法自行测试,但从目前的体验来看,EQE的电耗表现也十分值得期待。
侃车说:
斯图加特OLD SCHOOL的豪华品牌面对大趋势的重压,显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在EQE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不俗的质感和 奔驰 的优秀制造工艺。但如今 奔驰 不仅仅面对两位德国对手的竞争,中国品牌的崛起也来势汹汹,诸如 蔚来ET7 、 高合HiPhi Z 等车型的出现也宣告了国内厂家们上行的步伐。面对Z世代追求科技个性的新生消费者们,曾经的豪华品牌恐怕也需要不断提供与时俱进的服务方式才行。在电动车时代,到底谁才能诠释真正的新豪华主义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大众侃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保时捷新能源试驾感觉如下:
1、全新Cayenne E-Hybrid的动力系统由一台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一个电动机组成。其中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85kW(251Ps),峰值扭矩370Nm;电动机最大功率100kW(136Ps),峰值扭矩400Nm;
2、系统总功率为254kW,总扭矩为600Nm。 官方公布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5.6秒;
3、由于试驾条件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机会体验到保时捷车型那令人垂涎的澎湃动力。但也因此可以好好的沉浸于在市区穿梭时的轻松与愉悦;
4、在性能上不输Cayenne S,在配置上标配在线导航、Sport Chrono组件、带保时捷主动悬挂管理系统的自适应空气悬挂和独立恒温空调等,都让其竞争力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保时捷车型的灵魂依旧散发着其无穷魅力。
百万购车补贴
提起“Clarity”这个车系名,可能大部分国内的读者都很陌生。但对于美国的新能源 汽车 爱好者来说,Clarity却是一个重要的名字。2006年,第一代本田Clarity推出,是全球第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而当时的Clarity名字中还有FCX的前缀,即Fuel Cell eXperimental,实验燃料电池的意思。
2016年底,Clarity在停产两年多以后,终于又被本田复活。第二代Clarity仍然以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形式首发。但为了降低成本,第二代Clarity除了氢燃料电池的版本以外,随后也推出了纯电和插电混动的版本。而2017年底上市的Clarity Plug-in Hybrid,虽然在三个版本中上市最晚,但价格最便宜,又同时具有传统的内燃机动力系统,可以加油行驶,最不需要消费习惯和基础设施的改变,因此实际上它是整个Clarity车系销售的绝对主力。因此我们也特地租到这台车来试驾。
与普锐斯、聆风等大家更熟悉的混动/新能源平台最明显不同的是,Clarity并非是紧凑型平台,这台车的三围达到4895/1877/1468mm,基本与雅阁一样,是不折不扣的中型轿车身材。不过,与本田Insight这款燃油混动车在视觉上远比同级别的思域看起来更大更修长不同,Clarity的观感倒是似乎比雅阁要短一点。此外,Insight的造型和外饰设计显得这台车非常流畅优雅,而Clarity却透着实用主义路线的憨厚,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取悦的一定不是那些在意用拉风的 汽车 外表来改善自我感觉的人。
造成这种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Clarity车身后段更像是Fastback快背车那样的溜背造型。这种造型在早年的混动车型中颇为常见,比如普锐斯和Insight,可以明显增加车身后段的垂直空间,以同时满足电池布置和乘坐、行李空间的需要。不过遗憾的是,Clarity却没有像普锐斯以及从前的Insight一样采用掀背造型,行李厢和乘员厢与三厢轿车一样被完全隔开,在行李装载灵活性上未免有些可惜。
除此之外,Clarity的内部空间却着实不错。它的前排感觉足够开扬,也许是因为车高多了17mm,坐姿和头部空间都比雅阁略有优势。而以我1.86米的身高,在前排调整舒适后,到后排也有充足的腿部空间。当然难免还是会有些顶头,但横向比较其他中级车,也不算差。后备厢达到了紧凑型轿车的水平,虽然看起来不出彩,但对于一台有巨大电池的插电混动车型来说,其实已经极为难得。
当然了,一般来说日系三强只要认真做的车,车内空间都从来不是问题。实际上我更担心的是它的驾驶感受,毕竟“本田拖拉机”的绰号并非完全浪得虚名,即使是10代雅阁,相比同级车型来说隔音和滤震也不占优势,几个月前我试驾的本田Insight更是主要因为隔音的表现不佳而在与现代Ioniq的对比中败下阵来。
这台看起来似乎更“皮薄馅大”的Clarity真的能打个翻身仗吗?没想到Clarity真的就能一仗翻身。不,不是能,而是太能了。
之前试驾“混动车标杆”四代普锐斯,觉得普锐斯做到第四代在隔音滤震方面都越来越成熟,都达到接近中级车的水准。而这台本身已经是中型车的Clarity,竟然就做到超过普通中级车的水平。
实际上这台车原本的隔音水平就相当不错,车外的噪音很少传进车内。风噪很微弱,而轮胎居然也是本田旗下少见的静音型,加上这款车底盘安定性同样不错,也没什么路噪。
而动力系统甚至更加安静,电动模式下除刹车外几乎完全听不到电机声,混动模式下尽管发动机启动,但只要油门不是踩得过深,也完全听不到声音,而即便油门到底也不会像大部分平价混动车型一样出现“突然露馅”的问题,仍然算是相当安静,这与此前Insight以及雅阁混动能听到比其他混动车型更明显的电机声完全相反。
综合车厢隔音和噪音源控制的水平,这台车的隔音水平已经完全是豪华中大型车以上的水准了。
而滤震水平居然也不低。以往不少本田车的底盘风格是有比较多的弹跳,可能路感比较丰富,但舒适性则不足。这代Clarity则变得非常安定,而且感觉很厚实。小的冲击基本被过滤掉,大的冲击则处理得很柔和,悬挂动作不快也不慢,但特点一个是很厚实,另一个是悬挂动作幅度一直会比较小,而且力度没有什么突变,显得很流畅。这种感觉跟传统的优秀底盘都不太一样——既不是欧洲车那种减震很快的敏捷高效感觉,也不是美国车那种慢和钝的厚实感觉,甚至也不是本田自己以前擅长的那种弹跳多但韧性力度有变化的感觉。这可能与本田很好的利用了增加的电池重量有关。
与之相对的,这台车的驾驶乐趣倒是相比雅阁混动有明显的弱化。倒不是动力参数的问题,这台车电机和内燃机共同工作的综合最大功率达到212匹,与雅阁完全一样。虽然车重大了不少,但因为电机更大,中低速动力更有优势,这台车测试的0-100公里/时加速成绩倒也并不比雅阁差太多。
问题在于动力感受。可能是因为标定逻辑因素,这台车的动力响应在混动模式下远不如雅阁混动感受那么直接,踩下油门要半秒后动力才慢慢上来。
当然,因为主要依靠在中低速有优势的电机,它在高速上的再加速能力也确实难免偏弱一点。纯电模式没有内燃机助力,这个问题也会更严重。
此外,它的转向手感虽然还算不错,但也不是特别“准”或“快”的类型,整体上仍偏向轻松舒适的设定。而变线过弯时因为较大的重量,车身响应也不算太好——尽管相比超过1.8吨的重量,起码完全算不上糟了。
总的来说,Clarity虽然看上去有优势也有不足,我对这台插电混合动力的评价仍然非常高,远远超出同门小弟Insight。即使驾驶乐趣有所降低,但以我的理解,这个价位的插电混动车型面向的最主要人群仍然是以实用代步为主要考量,而这台车的隔音、滤震乃至乘坐空间都相当不错,甚至真皮内饰和8扬声器音响也有不错的档次,同时又有非常多的智能驾驶配置,整体上给人的舒适性感受在4万美元以下我认知范围内是没有敌手的,而动力和操控方面的设定向经济和舒适倾斜,也更符合这台车的定位。
再加上它补贴后足够低(甚至不比普通版雅阁贵多少)的售价、足够省钱的电动模式,以及在插电混动车型中相当不错的76公里纯电续航里程,我只能选择强烈推荐。
以上就是寻车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外试驾新能源汽车 这才是本田最硬核的新能源产品:美国试驾Clarity PHEV,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才是本田最硬核的新能源产品:美国试驾ClarityPHEV提起“Clarity”这个车系名,可能大部分国内的读者都很陌生。但对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爱好者来说,Clarity却是一个重要的名字。2006年,第一代本田Clarity推出,是全球第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而当时的Clarity名字中还有FCX的前缀,即FuelCelleXperimental,实验燃料电池的意思。
2022全新梅赛德斯-EQEQAEQB试驾活动2022年1月15日-16日,“2022全新梅赛德斯-EQEQAEQB试驾活动在百联奥特莱斯(青浦店)火热开启。活动现场、六十多位主流媒体见证了全新梅赛德斯EQA/EQB新生之势,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全新梅赛德斯-EQ系列车型的产品魅力。在外观设计上、EQA的前脸部分、沿用的是EQ系列家族的标志性的“暗夜星翼”封闭式前格栅,搭配被称为“时空之
这才是本田最硬核的新能源产品:美国试驾ClarityPHEV提起“Clarity”这个车系名,可能大部分国内的读者都很陌生。但对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爱好者来说,Clarity却是一个重要的名字。2006年,第一代本田Clarity推出,是全球第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而当时的Clarity名字中还有FCX的前缀,即FuelCelleXperimental,实验燃料电池的意思。
这才是本田最硬核的新能源产品:美国试驾ClarityPHEV提起“Clarity”这个车系名,可能大部分国内的读者都很陌生。但对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爱好者来说,Clarity却是一个重要的名字。2006年,第一代本田Clarity推出,是全球第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而当时的Clarity名字中还有FCX的前缀,即FuelCelleXperimental,实验燃料电池的意思。
这才是本田最硬核的新能源产品:美国试驾ClarityPHEV提起“Clarity”这个车系名,可能大部分国内的读者都很陌生。但对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爱好者来说,Clarity却是一个重要的名字。2006年,第一代本田Clarity推出,是全球第一款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而当时的Clarity名字中还有FCX的前缀,即FuelCelleXperimental,实验燃料电池的意思。
电驱动的终极方案看日本如何玩转氢能源车3日本车企的氢能源电池车发展社会正向电气化/氢气化转型,车辆的电动化进程也越来越快,氢气是实现低碳社会的有效能量载体。在日本政府的鼓励下,日本车企如丰田、本田等都氢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加快了步伐…新能源的未来已至:丰田Mirai丰田Mirai(查成交价|车型详解)一如其名字一样,是为未来而来的一款划时代新能源车,代表着未来交通工具能源发展的方向。
宝马iX5氢能试驾车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2月28日,外媒报道称宝马iX5氢能试驾车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宝马于四年前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SUV。随着该公司推出首批iX5氢能跨界车,该项目即将进入下一个关键阶段。今年晚些时候,该车投入使用时,将生产不到100辆汽车,并在不同的目标人群中进行测试。宝马集团从丰田采购单个燃料电池,并在其位于慕尼黑的氢气中心生产燃料电池堆。自2
试驾ARCFOXαT,电动车的生活哲学不只是环保环保是电动车的使命,但是对于一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动车而言,除了环保,还要符合日常生活之美。在ARCFOX αT(极狐 阿尔法T)的试驾会上,这辆以狐狸命名的电动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电动车的生活哲学。虽然ARCFOX(极狐)的品牌价值是“无界美学”、“人本科技”、“极致体验”,但是落地到具体车型上,必须要通过车辆的各种设计和配
2023-11-20 16:20:28
2023-11-14 00:43:02
2023-11-14 05:16:02
2023-11-17 02:43:47
2023-11-17 23:12:54
2023-11-13 0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