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05:54:57 | 寻车网
如果预算25万,要买一台电动车,你会选择什么车?
在国庆之前,小鹏P7和比亚迪汉肯定是热门之选。
也因此,小鹏P7在9月份交付了2573台,创单月交付量新高,自6月底启动规模交付以来,已实现连续三个月的稳定增长;比亚迪汉则是交付了5612辆,实现环比劲增40.3%。
但是到10月份就不一样了。特斯拉Model 3在国庆节高调官宣降价,中国制造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从27.155万元降至24.99万元,而长续航后轮驱动版从34.405万元降至30.99万元,其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也由搭载的三元锂电池组变为磷酸铁锂电池组,续航里程从445公里增加至468公里,该事件一度冲上热搜,成为全国人民的关注热点。
当然,这波降价与其说是特斯拉给全国人民送上的国庆中秋双节礼品,倒还不如说是它给了国内新势力造车以及不少传统车企的电动车产品敲响了警钟:再不变强,你们就没机会了!
从一个纯路人的角度选车(非狂热迪粉和鹏友),到现在来看,预算25万恐怕就不是纠结比亚迪汉和小鹏P7了,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特斯拉Model 3。
因此,特斯拉Model 3降价到25万以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产20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小鹏P7和比亚迪汉更是亚历山大。
论配置、论续航,特斯拉Model 3基本上能被小鹏P7和比亚迪汉按在地上摩擦,但特斯拉Model 3有两个核心优势:一是品牌影响力,即便是被称为"韭菜王",但国人信任它;二是自动驾驶能力,特斯拉Model 3确实要做得更优秀。
除了小鹏P7和比亚迪汉以外,包括埃安LX(补贴后售价22.96-34.96万元)、ARCFOX αT(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预售价25-33万元)等纯电动车型都会受到影响。试想,花20-30万元买一台纯电动汽车用户,十有八九家里都有一台燃油车,这个价钱为什么不拿起买台特斯拉玩玩?
当然,20-30万这个价位,特斯拉Model 3也不仅仅会对纯电动汽车造成很大影响,包括插电混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也会或多或少的造成影响。
正如此前车和家创始人李想的话:"好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特斯拉Model 3降价,不仅影响到新能源汽车,压力还会波及到入门级豪华、合资B级车。
25万的价格,大概就是BBA入门级豪华车型的价格,相对于奔驰C级、宝马3系,价格优势已经拿出来了。千万别说特斯拉Model 3这样一辆纯电动汽车没法与燃油车相比,要知道25万以上的车型在一、二线城市非常多,对于限行、限号的城市来说,特斯拉Model 3自带一块绿牌有多香你可能不太明白。
同样的,包括帕萨特、亚洲龙、凯美瑞这样的中高级B级轿车,也已经被特斯拉Model 3盯上了。
所以说,特斯拉Model 3降到25万以内,不仅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奶酪,同样也动了燃油车的奶酪。
1月3日,特斯拉Model 3的官方价格由35.58万元降至32.38万元,享受2.475万元的新能源补贴后,到手价由33.105万降至29.905万元。
到4月23日,四部委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其中明确提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的售价必须在30万元以内企业才能享受补贴,受此影响,特斯拉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价格下降3.2万。
特斯拉国庆官宣降价,已经今年以来第三次降价,从年初至今,特斯拉Model 3的到手价格整整降低了8万元。
到目前为止,特斯拉Model 3应该没到马斯克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所说的80%国产率,这意味着25万不是特斯拉Model 3的终点,只能算是一次中期爆发,预计明年还将有一次大降价,20万出头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笔者看来,特斯拉Model 3现在仅仅是把电池换成磷酸铁锂,如果国产化率达到100%,长续航车型都卖到30万以内,价格才是真的恐怖。
特斯拉Model 3降到25万,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它的市场空间和竞争范围,不仅会对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造成冲击,同时也会对该价位区间燃油车市场造成挤压。
对国产新能源来说,得抓紧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更好的建立起优势,同时也有加快品牌建设,否则特斯拉的每一次降价都会是"狼来了",永远活在特斯拉降维打击的阴影之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 汽车 市场,从人们的排斥到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特斯拉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暂且抛开其它不谈,单从销量看上,月销超两万台,从这点上就能看出消费者对新能源 汽车 的接受度确实在向好发展。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世界上的新能源 汽车 似乎只有两种,一种叫特斯拉,一种叫其他。虽然国产造车新势力不断崛起,但是与特斯拉实在相处甚远。可以说,特斯拉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地位不亚于手机行业中的iPhone。而在特斯拉的所有车型中,Model 3算是顶梁柱般的存在,而日前迎来了国产Model Y,又给家族矩阵新增砝码。
最近国产Model Y十小时卖出十万台的消息刷遍了全网,听说新车已经到店,我忍不住要去特斯拉中心实探一下了,到底是造势还是真的有那么火爆,可不得有人去店里探探?
降价"神招"引人纷至沓来
2020年虽然被阴影笼罩,但是特斯拉在2021新年到来的那天给了国人一个惊喜,由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正式开售,共推出两款车型。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此前预售价为48.8万元,下调了14.81万元;Performance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此前为53.5万元,下调16.51万元,两个版本都差不多打了七折!
最近重庆的天气并不是上佳,但是这对特斯拉的吸引力貌似没造成丝毫的威胁,消费者纷至沓来,我都没办法好好拍照了,大家看图便知。其实价格都降到这份儿上了,到店试车的消费者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车外观看上去就是Model 3的SUV版本,惯用的家族式前脸风格,尾部也与Model 3相似,整车看上去依然是满满的 科技 感。跟海外版不同的是尾部增加了"特斯拉"的汉字LOGO,标识性强了不少。之前不少网友说买特斯拉的国人崇洋媚外,这下安排上了中文,大家没话说了吧!
内饰依然以简洁为主,配置和布局跟Model 3一样,不过在空间上比轿车多了一些灵活性,其他大差不差。
Model Y长续航版本最大可爆发431匹的马力,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5.1秒,续航里程可达594公里;高性能版最大可爆发461匹的马力,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3.7秒,续航里程可达48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两款都是双电动机版本,动力和续航都不必过多担心了。
降维打击成了特斯拉的惯用招数
Model Y此次的大幅度降价虽然让不少潜在客户欣喜,但却让老车主寒了心,身价骤降的滋味想必搁在谁身上都难受。不过细想起来,特斯拉此次的做法还是有依据可循的,虽然官方表示此次操作是因为材料和技术上节省了不少经费,但是原因真的只在于此吗?
其实不全是,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已经给特斯拉造成了威胁,像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在一定程度上分走了国内新能源 汽车 这块大蛋糕。作为纯电动车老大哥特斯拉,这时候还不使用点"手段",难道坐等被拉下马?
此次订的33.99万元的起售价,着实吓坏了众多国内新势力车企。一览Model Y的同级别对手,蔚来ES6可以算得上一位。网传1月1日国产Model Y正式上市之后,蔚来ES6遭遇大规模的退单。
针对此事蔚来还做出了回应,只要参加过蔚来ES6试驾的消费者,即便最后还是选择了特斯拉,同样可以免费试用3次蔚来NIO Power的一键加电服务。这波操作不得不说还是很圈粉的,不过效果怎么样还得交给时间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特斯拉首次降维打击国产新能源 汽车 了,Model 3一年降十万,24.99万元的起售价与小鹏P7、比亚迪汉EV正面刚。当然,结果确实如特斯拉所愿,月销超两万台确实让不少车企眼红,但是也给消费者留下了"割韭菜"的印象。
写在最后:
为什么特斯拉敢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戏弄"中国消费者呢?是谁给的底气?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消费者。此次国产Model Y的上市,对国产新能源 汽车 品牌打击属实不小,自主品牌想要在短时间内超过特斯拉的希望又变得渺茫了。
2010年夏天,我用自己暑假打工赚的钱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款牌子为索尼爱立信的折叠手机,上面可以听歌,可以拍照,可以下载应用……可以说跟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相比,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在当时的我眼中,功能机更完美的模样可能是诺基亚N97或者黑莓那样,拥有跟电脑布局一样的键盘,有更大的屏幕。至于更好的电子设备是什么样?我大概只能想到笔记本电脑。
而事实上同样是在2010年,苹果的新一代智能手机iPhone 4横空出世,迅速风靡全球,与此同时,安卓阵营的HTC和三星也相继推出安卓手机。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正处于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改朝换代”的年份里,并且成为了一名后知后觉的见证者。
时间过去了十年,前些天我看新闻,看到特斯拉大幅降价,引发了一波消费热潮,市场上对于这件事议论纷纷,说着特斯拉降价搞营销的各种理由,包括特斯拉国产化后成本降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等等,我不自觉就想起十年前那场手机迭代“战争”,然后忽然就想:
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许也是一个行业“改朝换代”时间的到来
——特斯拉可能是察觉到了“某个稍纵即逝的契机”,并且就像当年的乔布斯一样迫不及待地出了大招,且不说效果如何,但至少说明了一点——
汽车 行业的迭代“战争”已经来了。
先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新能源 汽车 凭什么市值如此亮眼?以及特斯拉凭什么成为市值第一的车企?”。
特斯拉股价从去年最低点(2020年3月中旬)开启上涨通道,至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涨超过十倍,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远超传统 汽车 行业巨头,比如像丰田 汽车 (Toyota,市值1500亿美元左右),德国大众(市值约850亿美元)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连中国新能源 汽车 上市企业蔚来的市值也超越了德国大众。
但如果从营业收入等经营性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跟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等新兴造车势力的销量跟市值表现“严重不匹配”——
比如说大众 汽车 2020年 汽车 销量达到了930万辆,其中包括13.4万辆纯电动 汽车 ,而丰田 汽车 销量更是超过了大众,相比较而言,市值远超其他车企的特斯拉2020年 汽车 交付量为50万辆,蔚来 汽车 的全年交付量仅为4.3万辆——甚至不到特斯拉的十分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销量和利润跟传统车企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距离,那么为什么市值会这么高,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未来将会更高?
对于了解股市的人来说原因很简单:
市值反映的是预期,换句话说,市场看好特斯拉,看好它的发展发向。
虽然这里面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高估,但也存在着支撑人们去高估它的逻辑基础。
那么支撑特斯拉高估值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主要包含三方面:
第一,新能源 汽车 代表着未来 汽车 能源的发展方向;第二,自动驾驶代表着未来 汽车 控制的发展方向;第三,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在这里我先引入一个概念:我们可以把传统 汽车 视作 汽车 1.0版本,那么新能源 汽车 (主要指电动 汽车 ,但也不排除其他新能源)则可以视作2.0版本,它改变了 汽车 所使用的能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动机系统,并同时改变了 汽车 工业的产品打造模式——这一点尤其重要。而至于3.0版本,只有能源方式改变是不够的,在我看来,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 汽车 才能算作真正质变——它改变了人与 汽车 之间的关系,我把这种能兼顾新能源与自动驾驶两种特性的 汽车 称之为智能 汽车 。
在当前的语境下,我们也可以把新能源 汽车 视为智能 汽车 的第一个阶段,事实上有可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产品几乎全都属于新能源 汽车 。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方面。
第一方面,新能源 汽车 代表未来 汽车 能源的发展方向。
在说到新能源 汽车 的必然性时,大家能听到最为频繁的词汇可能就是环保、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等,燃油 汽车 排放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直接导致了现如今的“开车限号”,而在宏观层面,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的属性确实证实了燃油 汽车 必然面临的危机——石油越来越少也就必然越来越贵。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除污染之外的环保问题——碳排放,为了控制碳排放,燃油 汽车 向零排放的新能源 汽车 的变迁也名正言顺。
但在我看来,新能源 汽车 必然取代传统 汽车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一件小事上——
电比油便宜,且通用,并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发电技术和各类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建设,电的成本不断地在往下降,这也是全球推动能源革命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变迁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电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能源。
从这方面来说,特斯拉、蔚来等 汽车 制造新势力,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这类关键部件供应商,基本上都受益于这一趋势。
第二方面,自动驾驶代表着未来 汽车 控制的发展方向。
这里所对应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的升级版——智能 汽车 ,智能 汽车 的核心功能就是自动驾驶,我们可以将这种功能理解为 汽车 内部存在一个“虚拟老司机”,它依靠智能 汽车 上的各类传感器以及物联网回传信息等来做驾驶决策——换句话说,我们买一辆车的时候实际上也买了个“司机”,而自己将从传统的“司机与 汽车 ”的关系中脱离出来。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际是建立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之上,本来这事儿还很遥远,但随着5G的发展,以及前沿技术的迅速突破,自动驾驶也迅速向着现实挺进。
处于这种使用体验上的巨大差距,自动驾驶对主动驾驶就体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寻车网
从这一方面来讲,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依然受益,但除此之外,百度、苹果、华为、谷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 科技 公司也成为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同时对于这些互联网 科技 公司而言,自动驾驶是它们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的最佳跳板。
而第三方面就很容易解释了,正是因为特斯拉当前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两方面都处于全球同行
——这里指的是智能 汽车 行业——领导地位,所以它才能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在资本市场中产生了极为强悍的“虹吸效应”,并成就了当前的市值。
对于许多人来说,特斯拉已经风光无限,可以知足,但是对特斯拉和马斯克来说,或许“战争”刚刚开始。
而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在一场战争中能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好。
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讲,它在战略层面上需要考虑至少两个层面的“战争”:
第一个层面是如何在整个 汽车 领域保持新能源 汽车 的绝对优势,这里说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跟传统 汽车 的“斗争”;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保持绝对优势,这里要说的就是特斯拉跟其他新能源 汽车 的“斗争”。
我们先说第一层面。
对于特斯拉或者马斯克来说,特斯拉 汽车 在早几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推动着新能源 汽车 走向公众视野,推动着智能 汽车 的渐趋成型,但是几年过去了,尽管在刚过去的这一年里特斯拉股价大涨,但是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存量相对于整个乘用车市场的 汽车 保有量来说,依然微不足道。
这有点像智能手机刚出的时候,功能机年销量几亿部,智能手机销量纵然达到几十万部上百万部,但依旧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尽管特斯拉或者说苹果在新一代产品中占比很高,但是从数量来看,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智能 汽车 跟智能手机又存在不同,智能 汽车 所涵盖的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智能手机,这就决定着智能 汽车 想要取代传统 汽车 就要面对更大的阻力,以及需要更长的消化周期。
那么阻碍人们把手里的传统 汽车 换成新能源 汽车 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 汽车 使用周期较长,更换频率低。
这个应该不难理解,特斯拉从推出到现在也没多少年,很多人当时买的 汽车 到现在可能车况还不错。或者说近几年新能源 汽车 才慢慢被市场接受,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还远未到为了尝鲜买新车的地步。
第二, 汽车 价格贵,购买决策偏保守。
汽车 不同于电子产品,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它属于仅次于“房产”的资产,所谓“有房有车”。所以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人们偏向于购买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并且学习成本低的车子,从这点来看,新能源 汽车 其实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而且天然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
第三,新能源 汽车 缺陷明显,且目前成本并不低。
也就是续航的问题,市面上大部分新能源 汽车 充满电后的续航里程在500公里左右(实际里程能达到这个地步就算不错了),并且充电桩并不像加油站那样常见,还存在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到了冬天,续航能力还会因为天气原因大幅缩减。
所以对于当前的新能源 汽车 来说,缺陷还是很明显的,对于绝大多数传统 汽车 驾驶者而言,续航里程和充电问题是两大硬伤,尽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绝大多数时间每天的驾驶里程很难超过电池续航上限——换句话说能做到一天一充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此外就是成本问题,新能源 汽车 的驾驶成本可能不高,但是存在时间成本(充电时间长)和维护成本高的情况,这个主要还是技术发展不完全成熟造成的。
问题列出来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应该看到这三个因素说明的一个核心问题:
用户买新车选择传统 汽车 而不是新能源 汽车 的最根本原因就三个字—— 不值得。
那么解题思路也就一句话—— 让用户觉得值得。
至于方法,就是在体现新能源 汽车 优势的同时,压低用户们的“尝鲜成本”。
在我看来,特斯拉降价在这个层面上的意图很明显——将整个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盈利空间打下来,逼着涉足这个行业的玩家跟随着将价格压下来,从而快速壮大新能源 汽车 的存有量。
而为了保障这种玩法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其他战略目的,特斯拉就必然要压低制造成本,
压低成本有两条路——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
。同时兼顾这两方面优势的只有中国,中国不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提供了一个颇具成本优势的产业链供应体系。而美国、欧洲相比中国较突出的优势就是市场接受度会比较高,这是马斯克将海外第二个超级工厂放在欧洲的主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
特斯拉想淘汰的不是传统 汽车 厂家,而是传统 汽车 本身
,所以如果欧美日 汽车 巨头们转型的话,说不定特斯拉会更开心,这意味着推动 汽车 “换代”阻力更小。
从这个战场来看,特斯拉目前并不存在真正的敌人,这对于新能源 汽车 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这个行业里的其他玩家以及战略腾挪空间越来越小的传统 汽车 企业来说,都算是噩耗级别的消息,尤其是后者。
接着说第二个层面。
蔚来创始人李斌有个观点没错——
特斯拉的降价对蔚来等矢志走高端智能 汽车 路线的新玩家来说构不成威胁。
但这里存在一个前提,蔚来的产品相比特斯拉需要有高一个等级的水平,或者能够像苹果之于安卓一样独成一个体系。
尴尬的是从目前来看,特斯拉才更像是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苹果。
不过特斯拉跟苹果有一个处境上的本质不同:
苹果智能手机是能够碾压所有手机产品的,而特斯拉既做不到在体验上完全碾杀传统 汽车 ,也做不到对同行的绝对领先。
正是这一点不同,成为特斯拉实行降价策略的另一个理由——降价可以提升特斯拉的销量,进一步增高市场保有量,并且让它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奠定自己在整个行业内部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场“斗争”——特斯拉要借助成本优势对近身的竞争对手进行敲打,与此同时向充电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等方面进一步落子抢占先机。
在论述这场斗争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两个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背景:
第一,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在新能源 汽车 乃至于智能 汽车 领域的综合实力居全球首位。
在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力发动机、车用各类型传感器等硬件方面,和车载系统、V2X、自动驾驶等软件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优势;
第二,就智能 汽车 发展路线来看,中国造车势力相比特斯拉更有前景。
正是因为这两个前提的存在,特斯拉虽然当前阶段并不畏惧任何一家新能源 汽车 企业的挑战,但是它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强大威胁。
与此同时,它将第一家海外超级工厂放在中国,当时马斯克或许并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 会因此受益,它更多是想借助中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来加速第一场“战争”。但是在过去的2020年,他或许已经认识到另一点:特斯拉提升了中国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产业链实力,同时也或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抬头向上——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给特斯拉开绿灯办厂,绝对算得上目光长远。
我在第一部分说了特斯拉股价暴涨的三大原因,实际上就是它在两大趋势上都做到了领先,但
这个领先并非永远,也并非方方面面。
从当前来看,新能源这条路线上特斯拉已经逐渐失去优势,不管是能源供应系统、动力系统还是为自动驾驶提供硬件支持的传感器及芯片,中国力量都已经能够提供不输于特斯拉的方案;而从自动驾驶方向来说,百度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独树一帜,特斯拉仅从这方面来说并不具备优势。
特斯拉当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向的综合实力依然是行业翘楚,但是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蔚来们在开辟新的技术道路,对续航、传感器等展开了大力 探索 并且开始出现成果;而中国的 科技 公司开始下场新能源 汽车 领域,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 科技 公司在内都已经成立智能 汽车 公司:
阿里巴巴旗下有千寻位置,在V2X领域做得相当不错;百度是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技术领先者,其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已经开启商用脚步;华为在物联网方面则有着相当不俗的技术底蕴。
这里边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在于——
中国造车新势力很显然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像之前的历次技术迭代一样做硅谷的跟随者。
而反观世界其他地区,美欧日韩的传统 汽车 行业虽然也在进行着改革,但是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开拓以及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是远远滞后的,因为它们的最大阻碍并不是造车技术上的转变困难,而是路径依赖很难改变,说白了,它们和当初的诺基亚一样无法放弃已经付出的努力,并且并不认为智能 汽车 与传统 汽车 存在多么巨大的不同:比如说,智能 汽车 未来可能将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生产环节交给代工企业,所以才会有 科技 企业跨行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才会出现富士康与特斯拉合作这样的事情。
特斯拉作为智能 汽车 行业的领先者,它比所有其他车企乃至于 科技 企业更能认识到这个窗口期的逼近,以及中国造车势力的崛起。所以它就必须做些什么来保持自己的领先。
降价是特斯拉众多策略中的一个比较显眼的举动,包括这个策略在内的扩建工厂、增加产能等等,目标很清晰——迅速增加特斯拉 汽车 的保有量,而在保有量上去的同时,它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发展特斯拉的生态——包括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
硬件生态主要包含的是相应硬件标准的制定,比如说充电桩、充电站的标准设计,传感器、芯片的相应技术标准等,它可以通过市场影响力来影响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从而对其他路线的“玩家”进行降维打击;软件生态则包含自动驾驶系统,精确定位、数据处理、边缘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方面。
如果特斯拉把握住当前这个窗口期,在中国造车新势力还没有能力大肆铺开并将影响力传播到国外之前,极大地提升特斯拉的产量以及几乎必然暴涨的销量,那么就能够在我们的车企真正走向国际之前, 先在“标准战”上独领风骚,这对于中国造车新势力来说才是真正的战略性惨败。
自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略——
中国已经替代美国成为对新兴 科技 最为友好的国家,包括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一种抢跑的姿态在发展。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近几年尤其是特朗普当政时期基本玩起了“闭关锁国”那一套,而美国硅谷 科技 企业同样因为技术红利陷入“创新乏力”状态,依靠垄断和技术强权攫取大量经济利益, 科技 发展决策也开始掺杂政治因素,这些都导致美国 科技 在近几年乏善可陈。
我认为这种大趋势是新能源 汽车 乃至于智能 汽车 领域内中国力量逐渐展露头脚并一往无前的最根本原因,同时这种趋势让产业链资源极为快速地向着中国集中,日韩和台湾省相关产业链资源也已经与中国大陆密不可分。
所以在基本面上,中国车企并不弱,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实力和潜力更是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存在。但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造车新势力似乎直不起腰来,在国外也好似没有一点存在感。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最大的缺陷,也是它们想实现破局最为关键的地方——
中国智能 汽车 相关企业必须走出中国,不要只是在国内和特斯拉及它背后的产业链企业竞争,要去国际上做这个工作——就像华为曾经做到的那样。
最后想说,传统车企有它的路径依赖,但更大的可能是它们能够拥有从零开始的决心,当大众丰田倾其所有拥抱新能源或者智能 汽车 ,当特斯拉也放下自己的骄傲学习我们的长处,那么到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呢?
路只有一条——我们也要放下自己的路径依赖。
造车新势力包括所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都过于依赖国内市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内企业早已用不着在国际市场上“自卑”,更不应该畏惧国际市场,中国崛起也必然伴随着国内一大批企业走向世界。
希望智能 汽车 行业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深度】不到25万!一降再降,特斯拉的底气和野心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蒋慎敏论“弄个大新闻”,特斯拉的掌门人马斯克显然是个中高手。最近这段日子,他和比尔盖茨一场互怼之后,又忙着和特斯拉创始人马丁·埃伯哈德隔空打口水战,甚至还解散了特斯拉的公关部门,大新闻是一个接着一个。但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马斯克近期引发的话题显然并不重要。或者说,远不及这件事情——特斯拉又降价了。1
特斯拉ModelY直降16万元2021电动汽车圈暴击?特斯拉ModelY直降16万元2021电动汽车圈暴击?新年伊始,特斯拉又趁此机会开始“搞事情”了,这次可谓是给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当头一棒,如果这些新能源车企不想办法应对,那特斯拉将会在短时间内抢占大量市场份额。据车叔在特斯拉中国官网得到的消息,国产特斯拉MODELY现已正式上市,其中MODELY长续航版的起售价为33.99万元
蔚来汽车是否可以成为特斯拉第二?本文作者:王强作者系界面中国报道总监,曾任纽约时报中文网财经评论员、商务周刊编辑部主任。本文为作者应湛华研究院特邀为《湛华商业评论》原创;请勿商业化使用,如欲转载,请保留原创声明。车云网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截止今年,成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已经发展了14个年头,虽然在传统汽车公司中仍算新生儿,但相比成立仅两年多的蔚来来说,完全算得上是前辈。
晨意帮忙丨“毫无征兆大幅降价!”长沙百余名车主维权,特斯拉回应1月6日,特斯拉官网显示特斯拉ModelY、Model3车型大幅降价,不少特斯拉车主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无法接受。1月7日,长沙100多名特斯拉车主聚在特斯拉讨要说法,有车主向潇湘晨报晨意帮忙记者反映,在近期购车时销售多次催促车主提车,表示是“最低价”“补贴很快会取消”等,一些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诱导、欺诈才进行购车,不满情绪在
特斯拉降价“屠刀”再现,突然狂降16万,特斯拉是否值得购买?特斯拉是电动汽车界的一个神话。自特斯拉开卖以来,它的股价便一涨再涨。现在更是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而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也以1279亿美元超越了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的第二富豪。这无一不证明着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界无法超越的地位。很多人因有一辆特斯拉而感到自豪,一些人更是认为特斯拉不会降价。但最近传出来的新闻学打了他们
特斯拉的营销厉害在什么地方?针对特斯拉的营销,小编觉得有两点还是非常厉害的:创立汽车行业新零售业务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践行到底;同时,尽最大可能的进行事件营销,最大化品牌传播价值。当然,特斯拉对于马斯克的人设创造以及利用马斯克这个点制造热度,进行品牌传播也是非常厉害的。针对第一点提到的新零售业务模式,目前在汽车行业,可以说做的最好的肯定是特斯拉了。能够发挥新零售最大威力的前提还是需要
纯电动汽车十大名牌排名及价格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环保、绿色出行的标志,更是现代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品牌的电动汽车中,这篇文章将会列出纯电动汽车十大名牌排名及价格。1.特斯拉(Tesla)——售价:35万-80万人民币特斯拉(Tesla)是一款向全世界发出清晰信号的纯电动汽车品牌,其具有高颜值、高科技、高品质的三大特点。旗下TelsaModelS、TelsaM
网传新款特斯拉ModelY售价将再度上调官方回应:消息属实易车讯日前,多名特斯拉销售在朋友圈发布了新款特斯拉ModelY即将涨价的预告。销售表示,新款特斯拉ModelY即将涨价,这是继高性能价格上调14000后的延续性调整。刚刚,易车向特斯拉官方人士求证,对方证实了新款特斯拉ModelY将涨价的消息,但是涨价幅度及时间并没有给出明确信息。新款特斯拉ModelY车型介绍
2023-11-17 23:12:54
2023-11-14 00:43:02
2023-11-17 02:43:47
2023-11-20 16:20:28
2023-11-17 23:14:34
2023-11-17 23: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