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04:53:06 | 寻车网
7月15日,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以下简称“智能指数”)2021年第1批车型测评结果发布。
智能指数是中国汽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基于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交通数据研究成果,自2017年打造的全球首个面向消费者的中立、公正、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体系。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运行智能指数(2018版),2021年4月1日起,实施智能指数(2020版)测评规程,根据智能汽车的功能特点,调整测评体系框架,由智能行车、智能泊车、智能安全、智能交互、智能能效组成。对于传统能源汽车仅测试前四项;对于新能源汽车,测试全部五项。i-VISTA2020版首次引入“智能星级”评定,根据各个分指数的评价结果综合评定。
本次共发布2款车型测试结果,其中,吉利星瑞的智能星级评定为4星,小鹏P7的智能星级评定为5星。2020版智能指数测评规程究竟有何不同?新测试规程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究竟又有何表现?智能指数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权威解读。
市场关注度是i-VISTA选车重要指标
据了解,全新的智能指数(2020版)规程从今年4月1日开始执行,这也就意味着今年智能指数的试验周期仅有9个月的时间,这也是今年首批测评结果仅完成2款车型的原因。“按照计划,我们今年将至少评测15款车型。”智能指数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指数会综合考虑车型的市场保有则抽样选车,在完成购车之后会通知企业,允许企业委派专业工程师全程观摩试验,保证试验的严谨和专业。同时,企业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测评,但车辆的选量、销量、自动驾驶功能等多种因素,同时考虑市场关注度,兼顾不同品牌、不同级别,全部采取在全国范围正规渠道购买的原取同样遵循上述原则。
“市场关注度是我们选车的一个重要原则。”上述负责人表示,2021年发布的两款车型吉利星瑞和小鹏P7都是关注度极高的车型,目前国产品牌车型的智能网联的发展趋势非常可喜。例如小鹏P7虽然是新势力车型,但在此次智能指数(2020版)新版测评体系的智能行车、智能安全、智能交互和智能能效四个方面都获评优秀G,智能泊车获得良好A的评价成绩,整体获得了智能5星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论证了造车新势力在智能造车技术方面的发展能力。
智能车越来越“聪明” i-VISTA测评会更聪明
近年来,中国的智能汽车发展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很多消费者都发现,去年智能辅助还是新车称道的“智能”,而今年,不具备自动泊车功能的车辆似乎都不好意思称之为“智能汽车”了,而且,这些智能汽车普遍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聪明。i-VISTA管理中心调研发现,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性、舒适性、交互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汽车制造商及相关产业链的零部件供应商均加大了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从功能层面上来看,由基础的BSD、AEB、LDW等L0级功能逐渐升级到导航自动驾驶、交通拥堵辅助(TJP)、高速驾驶辅助(HWA)等L2+级功能;从环境感知层面来看,由先前的毫米波雷达、单目摄像头的组合逐渐进化为纯AI摄像头或者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融合的组合方案;从决策系统层面来看,由原来的决策不使用地图、采用模型控制算法升级为决策基于高精地图(或标准地图)、采用AI强化学习模型。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
“为了保证智能指数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我们正在持续探索新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上述负责人介绍,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会持续地研究,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不断的升级测评方法,引导汽车行业为消费者开安全、好用的智能汽车。在车辆越来越“聪明”的同时,智能指数的测评体系也会与时俱进,根据市售车辆的情况增加新的测评内容、改进测试规程。
智能交互和智能能效是2020版智能指数测试规程新增的测评内容,谈到为何增加这两部分内容,上述负责人称,在当今互联时代,车企一直在做的就是让手机上车,企图让车机成为手机的完美替身,这样上车之后驾驶员才能放下手机,专注驾驶。这个角度来说,能让驾驶员放下手机的车机才是好车机。简言之,智能交互主要考验车辆能否帮助驾驶员真正放下手机,从首次测评结果看,吉利星瑞与小鹏P7的语音交互与触屏交互均表现优秀,给之后测评的车型起来标杆作用。
智能能效则主要目的是评选出在不同地域、温域均能满足消费者里程需求的车辆,以消除里程焦虑,提高消费者购买以及驾驶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当前版本的智能能效维度评价的是单车的智能能量管理控制效果,包括对工况、环境的识别与智能调控,以及智能充电体验。“到2023年,智能指数将迎来一次大更新,智能能效将扩展覆盖包括传统燃油乘用车、混合动力在内的更多车型分类。另外,从指标先进性方面,将更加贴合消费者视角,考虑表显里程信赖度、座舱舒适度以及高低温充电等日常行车/用车中的体验问题等。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能效还将适时扩展例如芯片级能耗、自动驾驶能耗等指标。”上述负责人说道。
帮助消费者透过配置表看到车辆真实性能
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汽车发展的两大方向,广大消费者对于新技术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推动“智能网联功能五花八门”的原动力,这是好事。但是面对如此多样的智能网联汽车,也会让消费者挑花眼。一般来说,智能网联功能拥有比人更加精准的决策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辅助功能和算法提升行车安全。但不论智能网联功能听起来有多么神奇,对许多消费者来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用车场景和功能需求,其次是要了解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智能化配置。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智能指数可以帮助消费者透过配置表看到车辆的真实的性能,也因此消费者在选购车辆的智能功能时,可以参考智能指数的测评结果。其中,智能行车及智能安全系统能显著改善行车便利性及行驶安全性,智能泊车及智能交互可有效解决用户泊车难题,提高人机交互效率从而降低行驶中因操作车机而带来的潜在危险。而智能能效作为电动汽车单独测评项目,可帮助用户了解电动汽车的真实的续航里程表现,包括在高温、低温环境下的续驶里程衰减。
“在智能网联全面普及化的过程当中,比较困难的事情之一是企业与消费者都要明确智能汽车的能力与局限性。”上述负责人强调,智能指数(2020版)创造性的引入对于用户手册的评价,这在全球范围内是第一次,得到了全行业的高度认可。i-VISTA通过评价用户手册,目的是引导企业与消费者重视,让大家充分了解智能汽车,避免过度信任与过度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在售的诸多车型也都配备了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但以现阶段的技术而言,在车路协同和高精度地图、5G技术成熟之前,目前装备L2系统的车辆对于外界路况信息主要的获取方式分为对道路的视觉信息采集和对前车行驶状态的感知。不足以应对现今越来越复杂的交通场景,企业应做更多感知方式的探索,以提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可靠性,当然这也要结合成本考虑。
寻车网
当新一代BMW 5系正式发布的时候我就开始对M5满怀期待,因为代号为F10的全新BMW 5系轿车针对提升操控性所做的改良收效甚大。全新的双叉臂前悬结构不但大大地加强了轮胎的贴地性,而且也为全新BMW 5系带来了更优秀的转向感受。所以基于这个平台的全新BMW M5也理应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乐趣。
但如果你和一个宝马或者M车型 的车迷聊起新M5,那么我敢打赌,话题的切入点一定是发动机而不是悬架结构。显然,启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一部分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虽然2002 Turbo可以算是宝马高性能汽车的鼻祖,但绝大多数M车型的车迷显然会认为只有坚持采用高转速自然吸气发动机才算是纯血的M。说实话我理解甚至有点支持这种说法,但我还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年我曾受邀前往一条F1赛道去体验全系列的M产品,当我换驾一台M5(现在只能称为老款M5了)时前方恰好是一台X5 M。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随后的几圈中在每次通过弯心后X5 M是如何将我轻松甩开的。哪怕我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时刻保持在最富攻击性的低档位并且每次都在转速指针触碰到断油点前的最后一刻才升档,但M5就是无法在出弯和大直道上跟上车身更重、重心更高并且还只是采用了自动变速器的超级SUV。这就是新款M5必须解决的问题。况且它的所有直接竞争对手-E63、XFR甚至Panamera Turbo和注定会到来的RS6一律配备大排量增压机器,另外还不该忘记越来越严酷的环保政策和燃油效率对高转自然吸气发动机所带来的打击,全新BMW M5成为第一款配备涡轮增压发动机的M车型看来只是历史的必然,它只是刚好碰上了这个交接点。
让我稍候再来讨论新发动机的刺激程度,它带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非常美妙的,原因很简单,在西班牙蜿蜒曲折的B级公路上,庞大的低转扭矩赋予新车火箭推进器一样的爆发力。你不再需要足够长的直道供发动机发挥高转区域的癫狂本色,现在你只需非常短的距离,比如区区一百米就足够完成一次非常刺激的冲刺。新发动机给人的印象是随时都能在地面上留下两道粗壮的胎印,而老款发动机在这方面无疑就逊色多了,它总是需要热身很久才在最后关头给驾驶者尝到甜头。涡轮增压器彻底改变了发动机的特性,现在,发动机在1500转/分时便有562牛·米的峰值扭矩输出,而老款的5升V10发动机在5700转/分时也只能提供475牛·米。另外,新发动机的峰值功率则同样比老款高出不少,560对482,即便老款发动机的转速极限可以到达令人印象深刻的8800转/分,但在普通公路上,新发动机7200转/分的转速上限其实也已经够高了。在一整天的公路试驾中,我只有几次让发动机在3档上到达转速极限的体验,试图在4档上完成同样的动作着实不易,一来车速实在太高了,或许全世界只有在德国的无限速高速公路才允许全新BMW M5如此肆意妄为。二来,偏重中低转速扭矩输出的调校风格让曲轴在高转区域丧失了活力。是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新发动机丧失了部分高转活力,它的调子(即便调整到最运动的驾驶模式)听起来也不像老V10那么让人亢奋。低沉的排气嘶吼取代了高亢的气门撞击唱腔,而且还是那种富有层次变化的转调。
在第二天进行的赛道测试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更尖锐的体现,从3档开始,一旦发动机转速超过了6500转/分,转速指针就不那么迫不及待地继续前进了,好几次我甚至等不及它真正触碰到7200转/分的刻度时就挂上了下一档。但我并不是说老V10就那么的不可取代,的确它很独特,或许在很久之后的将来也会被人想念,但它无法让全新BMW M5像现在这样迅速而全面。新发动机的优胜之处绝不仅仅体现在加速性能上,在你并不那么想全力以赴的时候它也能够很自然地应对柔顺的驾驶风格,别忘记在本质上这种高性能轿车一样讲究舒适和豪华,而全新BMW M5不但可以更平顺地巡航,也可以在那些蜿蜒曲折的道路上用一个相对高的档位(4档甚至5档)就实现非常可观的加速响应。现在你不仅再需要面对在老款车型上颇为明显的换档顿挫和巡航噪音问题,也不必在过分热情的牵引力表现和不够快的提速之间左右为难。这就是新机器赋予全新BMW M5的全面性。有必要着重强调的就是新发动机的确让新车的提速性能获得了超乎想像的改善。静止起步完成百公里加速成绩由4.7秒削减至4.4 秒并不说明问题,因为静止起步成绩往往更依赖于起步控制系统和驾驶者的技巧,全新BMW M5在时速100公里后的加速性能更为令人印象深刻,在100-250公里/小时的区间里,它有足够的实力对任何一款大排量GT跑车叫板,而这也是许多这款车的潜在客户们最看中的素质。最后,庞大的低扭矩意味着你更容易依靠单纯的油门大开就能制造非常疯狂的转向过度,而宽泛的扭矩带同样确保了车尾不会漂到一半就丧失动力,恰恰相反,你只需要小心不要过度沉迷于这种轻而易举的烧胎游戏,这会让昂贵的米其林PSS轮胎在很短的里程后就彻底报销。
至今我还没有提到过新变速器,令人印象深刻的7速双离合器系统取代了原来的7速序列装置。和发动机不同,变速器所取得的进步绝对是全面而且毫无争议的。不但响应速度比原来的SMG II装置更迅疾,在总体上档位的衔接也显得相当顺畅。另外这款变速器在冷车启动时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抖动和声响,而一个位置极佳的独立油冷确保了它能在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后依然保持灵敏的响应。但是和普通5系上所采用的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相比,这套双离合器装置在低速时的响应或许依然有点太运动了,如果油门掌握得不恰当,有时的确会造成顿挫。当然这也是所有采用这类变速装置的车型所共有的问题。
在为期两天的试驾中,我尝试了包括赛道在内的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路况。但率先让我信服的还是这款车的舒适性。这也是老款车型最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随时紧绷的悬架在低速时总是颠个不停,而偏硬的悬架调校虽然在通过弯道时给车身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但一旦遭遇路面颠簸,轮胎的贴地性则会大幅削弱。而全新BMW M5的电磁悬架即便设定到最硬的模式,吸震表现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当然在普通公路上舒适或者运动模式的乘坐感更为讨巧,在这两种模式下M5的舒适性完全可以比肩普通的5系。不过新的悬架系统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于改善了贴地性的同时依旧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精准的操控反馈。尤其是在赛道上,全新BMW M5不但无惧凶狠地切上路肩,在中高速弯角中的侧倾同样非常小。
对于近代的M车型来讲,解决日常驾驶和激烈操控的不同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杂的电子设定。同时这种越来越细致的驾驶模式设定也制造了一种鼓励驾驶者充分挖掘车辆每一丝潜力的的气氛。在M5的身上,方向盘、变速器、电子减震器和油门的响应都可以进行独立调节,另外你还可以使用iDrive系统通过内置菜单储存自己最钟爱的每项设定,并且只要一按方向盘上的M按钮便可唤醒这种个性化的设定。不过即便是这样,位于排档杆左侧(右舵车型则在右侧)的那几个小按钮依然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你需要降低方向盘的响应性以提高直线稳定性,而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中降低油门的灵敏度则有助于更轻松的控制车距。当然,当你有机会在一条一流的公路或者干脆是赛道上撒一撒欢时,坚决的按下M按钮并将电子稳定系统设置到MDM模式吧,那才是可以真正激发M5全部潜力的设定。
和所有的M车型一样,全新BMW M5并不是一台简单改装动力系统的宝马5系,它拥有全新的前悬架,虽然同样为双叉臂结构,但是材料和几何结构却是全新的,另外全新BMW M5的转向机构也由普通5系的电子助力变回了液压助力,甚至M部门还为这个助力器独立配备了一个油冷装置,所以无论怎样的激烈操作,方向盘的重量和手感都不会发生丝毫的改变。在赛道上,新车型较之老款的最大改进就大幅降低了转向不足,尤其是在让轮胎完全热身之后,每每在奋力冲出慢弯时后驱车型易甩尾的特性便会显露无疑,但是过程绝不惊悚,反而是一种有助快速出弯的良性反馈。无论你是老饕还是新手,定会爱上这种让人手心略微冒汗的适度刺激并且反复尝试。不过说起来,能够在出弯时营造这种类似新鲜胡椒之于鲜嫩牛排的提味表现,高效的电控差速器绝对当记首功,正是它将M5的庞大扭矩化为切实推力,并且在后轮终于突破米其林轮胎的极限时也不至于让牵引力传递彻底中断。
无论是在赛道还是在蜿蜒的开放公路上,全新BMW M5很少让人意识到它竟然比老款更沉重(由1780公斤增加到了1870公斤)甚至更庞大,唯一能让人想起这一点的只有它那有点疲软的刹车。虽然这是第一款在前轮上启用6活塞制动卡钳的M轿车,但接近1.9吨的自重尤其是在赛道上对由Brembo代工的制动装置来讲负担仍然有些太重了。当然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仍然不失可靠并富有优秀的脚感。
和老款相比这款新车的改进绝对是跳跃式的,但M5并没有变成宝马的E63或者Panamera,它仍然具有鲜明的M车型的特色,和历代车型一样,它的外形兼顾了自信和攻击性的同时保持了不过分引人瞩目的格调。它的内饰也同样不注重形式,但只要你试过那张可以通过电动调节将你牢牢裹紧却依旧相当舒适的驾驶座,只要你开上那么一小段路并且用一用新增的所有按钮,你就会由衷的认可杰出的人体工程设计。或许它不像上代车型那么刺激,它听起来也不再那么亢奋,但它的确速度更快、舒适性更好,而且开起来更像一台杰出的M车型。M5适应了这个时代并且变得前所未有的优秀,结论就这么简单。
从首批测试结果看i-VISTA智能指数2021年测评工作 7月15日,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以下简称“智能指数”)2021年第1批车型测评结果发布。 智能指数是中国汽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基于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交通数据研究成果,自2017年打造的全球首个面向消费者的中立、公正、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体系。20
微型车靠谱吗?中汽测评发布宝骏kiwi测评成绩 停车轻松快捷、城市通勤方便,用车成本较低,还没有限牌焦虑……微型电动汽车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那它的“内在实力”到底如何?2月10日,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测评”)发布了微型电动汽车专项测评结果,长安Lumin车型成绩出炉。 从测试结果可见,Lumin车型的使用安全版块得分率为81.9%,评级为B级,其中电磁抗扰
涡轮增压亦神马新一代宝马M5测评 当新一代BMW5系正式发布的时候我就开始对M5满怀期待,因为代号为F10的全新BMW5系轿车针对提升操控性所做的改良收效甚大。全新的双叉臂前悬结构不但大大地加强了轮胎的贴地性,而且也为全新BMW5系带来了更优秀的转向感受。所以基于这个平台的全新BMWM5也理应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乐趣。 但如果你和一个宝马或者M车型的车迷聊起新M5,那么我敢打赌,话题的切入
从首批测试结果看i-VISTA智能指数2021年测评工作 7月15日,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以下简称“智能指数”)2021年第1批车型测评结果发布。 智能指数是中国汽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基于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交通数据研究成果,自2017年打造的全球首个面向消费者的中立、公正、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体系。20
最强测评报告!福田皮卡G7究竟好在哪里 近日,AutomundoTV.在缅甸对福田皮卡G7、日产FrontierXE、江淮T8PRO三款四驱皮卡车进行了一次深度测评。此次测评由多位驾驶专家、汽车机械专家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完成,三辆皮卡分别从油耗量测试、百公里加速、高海拔冷启动测试等数十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度测试,为皮卡圈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测评报告。 参评车型:福田皮卡G7四轮驱
微型车靠谱吗?中汽测评发布宝骏kiwi测评成绩 停车轻松快捷、城市通勤方便,用车成本较低,还没有限牌焦虑……微型电动汽车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那它的“内在实力”到底如何?2月10日,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测评”)发布了微型电动汽车专项测评结果,长安Lumin车型成绩出炉。 从测试结果可见,Lumin车型的使用安全版块得分率为81.9%,评级为B级,其中电磁抗扰
从首批测试结果看i-VISTA智能指数2021年测评工作 7月15日,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以下简称“智能指数”)2021年第1批车型测评结果发布。 智能指数是中国汽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基于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交通数据研究成果,自2017年打造的全球首个面向消费者的中立、公正、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体系。20
从首批测试结果看i-VISTA智能指数2021年测评工作 7月15日,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以下简称“智能指数”)2021年第1批车型测评结果发布。 智能指数是中国汽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基于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交通数据研究成果,自2017年打造的全球首个面向消费者的中立、公正、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体系。20
2023-11-20 16:20:28
2023-11-14 00:43:02
2023-11-14 05:16:02
2023-11-17 02:43:47
2023-11-17 23:12:54
2023-11-13 0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