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00:35:43 | 寻车网
作者 | 龚宸芫
编辑 | 沈天香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人们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度,一如既往地高涨。
近日,一张关于小米汽车车型价格的截图在网上流传。图中显示,有人向小爱同学(小米旗下人工智能助手)询问小米汽车的定价时,它的回答是车型售价14.99万元起,最高续航达到800公里。
随着该词条热度越来越高,小米集团不得不正面回应。2023年6月26日,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在微博发文称消息不实,这是小爱同学通过检索搜索引擎信息给出的答案,此信息实际是2022年5月自媒体报道的猜想信息,被小爱同学抓取了而已。
他还说:“小爱才六岁,还有很多东西不懂。毕竟明年小米汽车发布,现在怎么可能就有价格了呢?”
自2021年3月末官宣至今,小米造车两年零3个月。从近期一些动态来看,的确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公司内部架构上,6月初,小米汽车公布了多项高层职务调整。通过这项调整,外界可以看到,众多汽车行业人才加入小米造车队伍,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团队将越来越专业化。
在汽车工厂修建进度上,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已经竣工。6月21日,据中建三局消息,其承建的北京市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于20日通过竣工验收。
在造车资质上,近日,宝沃汽车的造车资质已经被注销,这一动作被业内人士视作为小米汽车铺路。
在首款量产车进度上,今年6月中旬,有博主曝光了小米首款新车的高清路试谍照,虽然该车还处于重度伪装状态,但外观也能窥出其定位和目标群体。不过,小米相关方面并未证实上述信息的真实性。
小米造车,似乎快靴子落地了。
01.
量产车大概率明年面世
自2022年8月起,小米就不再向外界披露造车进度。
彼时,雷军在年度演讲上表示,未来两年不准备再辟谣和介绍关于小米造车的任何新进展,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向大众定期汇报。这意味着,小米官方可能于2024年下半年再公布造车进展。
尽管如此,在小米的财报、雷军的公开活动中,还是时常能听到小米汽车的相关消息。
今年6月,小米汽车迎来诸多新进展,包括工厂建设、团队组织架构等方面。从这些进度来看,小米汽车正有条不紊推进计划。
按照此前规划,小米汽车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接近72万平方米,2022年4月开工,2023年6月竣工;二期计划2024年动工,2025年完建。其中,一期包括4个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
工厂修建方面,一期工厂竣工后,将进入设备调试环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帮宁工作室:“在汽车正式投产前,工厂还需要进行设备调试、试生产等工作。由于投入力度不一,每家车企调试速度都不一样,最快的也需要半年时间。”
这意味着,即便是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小米汽车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投产。以最快速度计算,小米汽车或能赶在明年上半年量产。而小米汽车此前的计划是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出车。
在修建工厂之前,小米汽车就已着手推进车型研发工作。自2021年以来,网上多次曝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进度信息。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此前公布的信息,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将定位10万元以上高端家用轿车或SUV。
5月末,在小米集团一季度业绩报告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造车进展一切顺利,已进入研发加速阶段,今年夏、冬季将分别进行夏测和冬测,小米汽车将按照原计划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6月以来,越来越多人拍到疑似小米路试车的照片或视频。从被拍画面来看,其车身虽然盖着厚厚的伪装,但不难看出年轻化设计风格和溜背轿跑造型。对于这一信息,小米方面并未明确表态。
今年年初,据晚点Auto报道,小米汽车首款产品的售价会是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定为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版本不同,在三电配置和智能化方面也会有些许不同。
核心团队方面,在今年6月初的管理层调整中,汽车部副总裁黄振宇兼任汽车部供应链部总经理,接替此前负责供应链的小米汽车部副总裁李肖爽,后者将兼任汽车部市场部总经理,二人均向汽车部CEO雷军汇报。
此外,秦智帆任汽车部市场部副总经理,向李肖爽汇报。李肖爽曾是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秦智帆也是小米早期的员工,两人均在小米汽车17人核心团队中。
黄振宇是小米从汽车零部件行业挖来的大将,曾任全球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在任期间参与过北汽新能源和麦格纳合资合作的首款车型生产任务。
2021年9月,小米汽车成立之时公布了一张17人的骨干团队合影。在这17人中,除了原宝马i品牌外观设计师李田原有汽车行业经验,其他成员在汽车行业均未有过相关履历。
随着造车项目逐渐落地,越来越多汽车专业人才加入小米造车队伍。
从外界披露信息来看,该团队还有前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加盟,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工作、专项业务推进等;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也在以高级顾问身份参与小米汽车,成为造车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
至于最重要的汽车资质方面,此前有传言称,小米汽车将接手北京宝沃的生产资质,但这一消息并未得到小米汽车方面的回应,目前宝沃汽车已正式注销了生产资质,接下来将停止相关产品生产。
6月初,工信部官网公示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1批)第四部分中“被撤销的企业及产品”名单显示,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位列“自行申请注销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一项的行列之中,多数宝沃车型将于今年12月31日停止销售,部分车型的停止销售日期为今年11月1日。
这意味着北京当地的汽车生产资质得到了清理。此前有业内人士向帮宁工作室表示,虽然政策已经收紧,但生产资质不会成为小米汽车发展路上的难题,相关部门会予以大力支持。也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汽车已经从有关部门获得了新增汽车生产牌照批复,并非来自存量整合。
再结合小米汽车工厂竣工后将为北京增加汽车产能的动作,不少人认为北京宝沃汽车退出江湖是在为小米汽车开路,后者将有更正当、充足的理由申请汽车生产资质。
根据最新法规要求,一家公司想通过备案和审批申请新的生产资质,相关部门需要对当地汽车生产资质进行清理,并且达到相应的产能利用率标准。 寻车网
02.
难度虽大,优势也多
“可供小米汽车的选择还有很多,它在资金方面也很充沛。”张翔认为小米汽车落地没有问题。
雷军为了实现他最后一个创业梦,至今已花了数十亿人民币。此前他表示,小米造车两年,研发、工厂建设已经花了60亿,到第一辆车交付时,大概还要花180亿元。2022年3月底,雷军在宣布小米进军汽车界之际,称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
看似巨额的一笔费用,实则在造车这条路上,相比于其他新造车企业,小米汽车已属于精打细算的范畴。等小米汽车进入正式投产阶段后,将迎来更快的烧钱速度。
自小米宣布造车以来,不少人认为其产品亮相时间太晚,届时将跟不上发展步伐,在市场没有胜算。从小米汽车的实时进度来看,明年产品上市似乎问题不大。等到产品上市,小米汽车还有多少机会与其他车企抢夺市场份额?
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冲击下,汽车行业进入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各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做好用户运营工作,这也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车企的竞争发力点之一。
譬如小米、华为一类的手机厂商,在用户运营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6月中旬,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发文分享理想汽车崛起的经验与感受,他表示理想汽车此前在一系列问题上受阻后,其团队深度研究并学习华为在管理、用户运营等方面的经验,从而进行调整和变革,如今才能翻身做新势力头部。
公开数据显示,理想汽车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已经跻身二线豪华品牌队伍,其今年还放出月度销量冲刺4万辆的豪言壮语。
这也是小米汽车未来的制胜点之一。雷军表示,“我们的能力在电子、用户体验的运维上,现在的电动汽车都在我们的这些点上,所以我觉得我们2024年出车刚刚好。”
在技术积累上,从数量来看,小米汽车亦有不少积累。
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汽车已申请涉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装置以及动力系统等方面专利,数量超过400项。
从外部政策来看,小米汽车首款车型面世后,市场还存在一定宽容度。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简称《公告》)。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帮宁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
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 财经 圈、 汽车 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必为此流连忘返。
第一、有钱。
小米当期现金余额1080亿元。雷军说,"我们亏得起"。遵循计划,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
第二、有人。
小米目前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并且,基于智能电动车业务还将扩充5000人;
第三、有产业链。
小米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从小米手机到小米居家,再到小米笔记本等等,丰富的小米产品谱系,帮助小米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体系;
第四、有拥趸。
不久之前,小米在一个近2万人的米粉群体展开智能电动车立项调研,有超过92%的米粉支持小米造车;
第五、有朋友。
从2013年雷军拜访马斯克之后,雷军个人+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利用7年时间,先后投资了50家新能源 汽车 相关企业,如果算上芯片产业,粗略估算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由此,上述五点深度赋予了雷军"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
——"将押上人生所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造车而战"。
——这就是雷军关于造车最笃定的态度。
当然,雷军的这句话采用了当下互联网 科技 大亨们"撩拨"粉丝时的惯用话术,打打感情牌,无可厚非。
但,小米造车,成立全资公司,不合资,不融资,雷军亲任CEO,这倒是实打实地奔着"大力出奇迹"的方向去了。
小米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这个问题,雷军目前没有明示。
但小米10多年来,用门类繁多的产品共性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当靠谱的答案: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不出所料,小米 汽车 仍然会沿着这个思路实现量产。更遑论,距离小米 汽车 上市之日尚有些时日。
届时,几近白热化的纯电车的续航之争已经逐渐冷却,"马太效应"让市场上80%以上的纯电车产品在工程深度上大致相当 ,留下来的,就是"智能化"的较量。
——这应该也是小米所期望的结果。
小米一定会把它所具备的 科技 品质成功注入 汽车 之中,成为其强大的产品基因。通过走量,通过软件盈利模式,反哺硬件的"微利"。于是,性价比极高的小米 汽车 ,还被辅以炫酷的玩法,一如当初全网疯抢的红米手机一样。如此,小米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怎么造车才最大可能性的保证成功?"才是摆在小米面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毕竟,之前小米不是一家专门 汽车 制造商。
谁来"替"小米造车?
估计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出来,首先招致"驳斥"的,就是这个"替"字。
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
自建工厂?
当然可以,特斯拉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新势力造车中威马也算是自建工厂。
且自建工厂的好处,显而易见。手握绝对的自主权,品控上相对可以更有把握。当然,对于造车成本的管控,也会更有力度。
但是,小米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自建工厂的选项大概率会暂时排除。
第一,"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巨大。
但对于从零开始造车的小米而言,如果在考虑另行招募5000人研发团队所产生的费用,研发项目本身的费用,平台建设费用等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自建工厂的巨量投入,可能这100亿人民币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事实上,即便是蔚来找到了江淮代工,在2018年,蔚来也烧掉了240亿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寄希望于产品上市之后,销售符合预期,否则小米那100亿前期投资也不见得有多宽裕。
所以,初期预算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
第二,按照目前小米的规划,预计新车于2023年上市。
如果自建工厂成立,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小米还需要搞定产销资质,从申请到审批,从审批到获得生产资质,从获得生产资质到进入工信部产品名录,从进入名录到获得销售资质,这中间是要花时间的,也无法预计那个环节会出状况。
所以,进度规划也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小米造车,就这样,被诸多力量牵扯着,必然走到了寻求代工的赛道上去。
事实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蔚来、理想、小鹏为了产品快速达成上市目的的作业,小米还是可以抄一抄的。
最有可能找比亚迪代工?
之前,坊间传出长城代工小米造车的消息。但很快被双方否认。
事实上,长城代工的可能性极小。
长城手中的柠檬、坦克两大造车平台并非纯电平台,不能为小米所用。而长城的ME纯电平台+咖啡智能技术架构,倒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但是长城已经和宝马合作,合资公司光束 汽车 正在为纯电MINI的量产而努力。
更何况,长城还有氢能源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估计很难抽身顾及其他。
不是还有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吗?
这些国字号的队伍,除了运作机制上的限制之外,分别还有各自不能代工的原因。
长安的高端纯电平台还在研发中,自顾不暇,可以Pass;上汽在忙着R品牌的建设,更遑论上汽—阿里的智己 汽车 也需要占用大量资源,条件不允许;广汽埃安刚刚独立,正在"心高气傲"中,心不在此;北汽的条件倒是具备,只是小米会不会因为北汽的品控问题而被吓退呢?
所以,回头来看,似乎吉利和比亚迪最有可能。
吉利不仅手握SEA浩瀚智能架构,而且刚刚成立的极氪 汽车 ,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战略特性。双方各取所需,完全可以一拍即合。但阻断二者合作可能性的,可能恰好也是SEA架构。
作为全球智能造车的顶级架构,SEA的高智能化、拓展性、灵活性、成长性决定了当期内,其旗下产品的成本不可能低。所以,才有了首款产品极氪ZERO超过30万元以上的预计定价;所以,目前吉利品牌、几何品牌旗下的纯电暂时都还不能启用SEA架构。
反观目前小米产品的特性,"性价比"不都是始终需要保留的特点吗?小米造车与吉利SEA架构目前还不在一个频道上,只好暂时放过彼此。
更何况,百度已经与吉利接上茬儿了,小米再掺和一脚也不合适。
如此,比亚迪或许成为小米最终的选择。
比亚迪和小米很像,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建立了全产业链生态。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自研芯片、E平台、国际化设计团队,电控、电驱技术……都让小米欲罢不能。
还有,二者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9年,小米把"最佳战略合作奖"再一次颁给了比亚迪;
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谋求上市,并开启多轮融资,小米表现得相当积极,早早稳坐股东的位置;
甚至,就在小米造车官宣后的第二天,比亚迪官方以《全面合作,襄助小米生生不息》为题遥相呼应。
虽然内容说的都是小米手机的事,但在这个"过于巧合"的时间节点,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更有意思的是,4月1日下午,比亚迪王传福由雷军陪同,造访小米北京 科技 园的照片在坊间流传,两位大佬是要把小米造车由比亚迪担纲的事情彻底坐实吗?
然而,必须要为上述泼一瓢冷水的是,事实上,比亚迪为小米代工造车的"故事"早在去年年底就随着小米造车的消息一起发酵,且有板有眼,连同车型、车名、价格和盘托出。
对此,2020年12月,比亚迪在其"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平台回应,目前比亚迪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后续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比亚迪内部人士也明确表示,对此事没听说、不知情。
对上述文字加以推敲,比亚迪的反应确实够强烈。
如果此事只是没有官宣,而被流传,比亚迪大可不必用"依法取证"这样严厉的词汇。看起来确实不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简单直接。
无论怎么看,小米要是选择代工模式的话,比亚迪都是最有可能的目标。
小米会选择"第三种"造车方式吗?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外媒消息,3月29日,丰田与特斯拉正在考虑共同开发小型SUV平台。丰田负责提供硬件平台,特斯拉则担纲电子控制平台和软件技术。
合作一旦达成,特斯拉可以降低小型电动SUV的开发成本和周期,丰田则在软件系统上获益,两家公司各取所长,实现互补。
小米是有条件效仿的。作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 科技 企业,小米"强软件"的特性足以吸引任何一家以硬件见长的造车主机厂,这其中当然可以包括比亚迪,包括吉利,甚至长城等。
也就是说,在小米依然保持不合资、不融资的初心之上,采取以软技术换硬技术的方式造车,不需要建厂,不需要建硬件平台,从而赢得时间和金钱。
但,这又和比亚迪代工滴滴有本质区别,甚至和江淮代工蔚来也有明显区分。区分点就在于,小米在这个过程中,有深度参与,有共享资源——参与品控,参与设计,共享软件资源。
这种游离于自建工厂,寻求代工之外的第三种模式,合作不合资,独立不孤立,或将成为小米造车最终的答案。
写在最后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有一个点始终被忽略。
——即,小米怎么卖车?渠道在哪里?这当是小米造车能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这应该是小米最不应该担心的问题。
当各大主机厂还在为产品圈层而烧脑时,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以1999价格圆梦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刚刚好,成长为小米 汽车 的用户;
当造车新势力在为销售渠道建设而砸钱铺路时,数年来,小米在全国各大城市布局的数码产品门店已经为小米 汽车 的销售网络建设,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未来,在各大商场里看到小米 汽车 的展厅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吗?或许,它们就在小米手机的旁边,甚至可以装在一起。
电动 汽车 的风口已经来了,更何况今天的小米不是一只猪,而是一头狮子,一头老虎,甚至还长着翅膀,无论怎么看,小米造成成功的概率都不低。
毕竟,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雷军这里!
寻车网(https://www.xunche.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汽车生产制造资质!?的相关内容。
对于任何想涉足汽车行业的金主来说,首要问题便是明确自己需要的生产资质类型。是瞄准乘用车的轿车、SUV还是MPV?抑或是卡车、客车,甚至是专用车或半挂车?
这里的关键概念是区分整车和改装车:乘用车、卡车和客车中的特定类别属于整车资质,它们拥有动力底盘,而专用车和半挂车则需要改装车资质,它们是基于二类或三类底盘进行改造或增加作业装置的。
当前,整车资质的获取难度巨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22号令,新增燃油车资质已近乎不可能,新能源汽车虽然还有机会,但需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如省级产能利用率、项目可行性、研发实力等。原本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但近期又有所收紧,必须经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才能新建。
改装车资质相对宽松,专用车允许新建,审批层级可能涉及省级、市级或开发区,级别越高通常意味着更好的机会。然而,普通半挂车如仓栅、栏板和自卸类,新建已经受限,只能申请作业类半挂车。
如果无法直接获取受限类别,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或技术合作等方式曲线救国,通过一系列策略,最终实现资质获取。但值得注意的是,整车生产资质的稀缺性使得像小米、百度这样的大企业也未能轻易涉足。
获得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通过工信部的工厂和产品准入,才能真正获得汽车公告资质,进入市场销售。与之相比,美国的汽车生产管理相对宽松,个人可自行生产少量汽车,但质量监管严格,一旦产品不符合标准,将面临严厉惩罚。欧洲则以产品公告为主,强调产品认证,而非企业资质,确保销售的每辆车都符合严格标准。
总的来说,中国的汽车资质管理制度堪称全球最严格的,任何想进入这一领域的玩家都必须通过层层考验,以确保产品质量与合规性。
探索汽车生产的准入门槛:资质决定命运</
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的小米汽车未来发展的预测小米汽车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其未来发展预测如下:产能迅速提升:小米汽车即将在2024年启用50亿投资的汽车工厂,这将为产能的快速提升提供坚实基础,预计汽车产量将迅速攀升。产品线丰富,科技融合创新:小米汽车已展示了四款电动轿车,这些产品融合了前沿科技和智能化配置,展示了其在科技积累与创新能力方面的
为何说小米造车成功概率不低,代工最有可能找比亚迪?——"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财经圈、汽车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
为何说小米造车成功概率不低,代工最有可能找比亚迪?——"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财经圈、汽车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
为何说小米造车成功概率不低,代工最有可能找比亚迪?——"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财经圈、汽车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
汽车5万左右的车今天,汽车有驾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了几款关于上下5万辆车的车型。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善到了必要的程度,地铁公交很方便,但是人们还是需要隐私空。这时,即使预算很少,他们也想有一辆自己的车。今天,有驾汽车推荐了几款可以用5万元代步的车给朋友。车型:长安铃木推荐车型:3990-6140万铃木奥拓是很多年轻人理想的第一辆车,车身小巧玲珑,在城市中很容易驾驶和使用,价
小米爆火,问界大跌?新势力4月销量盘点文|萝辑特斯拉入华、比亚迪暴涨、理想崛起、华为入场,是中国新能源大爆发时的关键事件,时间到了2024年4月,随着小米入局、并大批交付,新能源市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7058辆,小米创下了新势力首月交付量的记录,这个规模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不值一提,但小米对整体市场影响的深度,远远超过这7千辆的市场比重。4月份新能源销量榜单的格局,
独家:工信部或发布史上最严代工新政|汽车产经在传统车企工作多年的刘志,最近嗅到了严控代工的信号。他告诉汽车产经,工信部不久前邀请部分车企进行了一次内部研讨,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在于:代工政策将由过去的单一资质要求变为双资质要求,暨不仅代工企业需要有生产资质,委托方也要有。据汽车产经了解,该政策或将在近期正式对外公布。而新政一旦落地执行,便意味着代工造车的门槛将大幅提升,
小米造车渡过尴尬期作者 | 龚宸芫编辑 | 沈天香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人们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度,一如既往地高涨。近日,一张关于小米汽车车型价格的截图在网上流传。图中显示,有人向小爱同学(小米旗下人工智能助手)询问小米汽车的定价时,它的回答是车型售价14.99万元起,最高续航达到800公里。随着该词条热度越来越高,小米集团不得不正面回应。2023年
2024-12-06 23:42:10
2024-02-08 11:01:35
2024-02-11 23:33:40
2024-01-21 06:08:05
2024-10-22 14:11:17
2024-02-05 02:35:52